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戏剧概论

戏剧概论

来源:刀刀网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 一、戏剧的起源与分类 • 二、戏剧的功能 • 三、戏剧的特性

• 四、戏剧的时空属性及节奏 • 五、戏剧的五个要素 • 六、戏剧剧本写作训练 第一章 戏剧的起源与分类 本 章 重 点

(1)戏剧的源头是什么 (2)戏剧常见的种类有哪些 第一节 戏剧的起源

• 一、戏剧源头是:原始巫术(祭祀)仪式,或宗教祭祀活动。

• 如中国先民们常进行的“八蜡”,“傩”,“雩”等巫术祭祀活动,或者西方的酒神节

及其演剧活动,都包含着表演的因子。因为: • (1)表演动作

• (2)表演者:尸、祝、巫、觋

• 二、我国戏剧的雏形:歌舞、杂技、游戏活动、简单的装扮等活动

• 如春秋时期的优孟衣冠、汉代的百戏、五代十国时的踏摇娘、唐参军戏。 • 它们是早期戏剧的原因: • (1)有表演者 • (2)有表演动作 • (3)有观众 常 识 补 充

• “百戏”包括的项目有:

• (1)杂技:跳丸、走索等。

• (2)幻术:吞刀、吐火、易牛马头等

• (3)武打:棍舞、刀舞、剑舞、对打等 • (4)假型舞蹈:凤舞、鱼舞、龙舞

• (5)舞蹈:巾舞、铎舞、长袖舞、盘古舞、巴渝舞、建鼓舞、双人对舞 • (6)歌舞戏:东海黄公,总会仙倡

• 三、我国戏剧成熟的时期是:宋元时期,以杂剧为表现样式。

• 同以前的源头或早期形态相比,宋元杂剧除了具备“表演者”、“观众”、“表演动

作”之外,还具有两个特征:

• (1)它的观演关系分化的非常清楚; • (2)它具有明显的“剧”(故事)的特性 • 所以它是成熟的戏剧(戏曲) 第二节 戏剧的分类

• 一、戏剧分类的意义

• (1)通过分类,更深入理解不同戏剧之间的差别。 • (2)同时理解戏剧发展同时期的历史、社会文化。 • 二、分类的方法与类别

• (1)根据舞台呈现形式、即其所综合的艺术门类分为:

1

•••••••••••••••

• •

• • •

••••

话剧、歌剧、舞剧、木偶剧

(2)根据戏剧内容的三要素分为: 情节剧、性格剧、观念剧 (3)根据题材不同分类分为:

历史剧、现代剧;农村戏、都市戏等 1、话剧(含诗剧):

(1)综合性:表演艺术 + 语言艺术。

(2)主体结构,是由人体表演与语言为主组成的。 (3)地位:戏剧艺术最主要门类。

(4)名称由来:新剧(文明戏)——话剧;1928年洪深、田汉等提出。 (5)特殊之处:话剧是戏剧种类中“文学性”最强的 2、歌剧:

(1)综合性:表演艺术 + 音乐艺术 (2)话剧与歌剧的不同:

话剧以说话为主,而歌剧以歌唱为主。说话与歌唱的区别就在于夸张、变形的程度不同。相较而言,话剧中的说话比起日常生活,也有稍微的夸张与变形,但程度稍弱;而歌剧中的歌唱就相当于一种“长言之”的说话,即《乐记》所说:“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悦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 (3) 西方歌剧简况:

早在古希腊戏剧中就有了歌剧的成分(比如歌剧中歌队的合唱)。但普遍认为:较成熟的歌剧发源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卡玛瑞塔学院,他们从古希腊悲剧中歌队的演唱得到启发,尝试着创作以歌唱为主的剧本,在他们努力下,歌剧在1597年左右诞生。

1650年以后,风靡意大利→欧洲其他国家。 19世纪以来,较有影响的歌剧有:意大利的《茶花女》、《蝴蝶夫人》;德国和奥地利的《指环》、《莎乐美》法国的《卡门》;俄罗斯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等。 (4) 中国新歌剧简况

探索阶段:1919年—1944年。

奠基阶段:1944年—1955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一大批秧歌剧出现,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此后,新歌剧《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草原之歌》等问世。

深入探索阶段:1956年至今。新歌剧大致有三个创作道路:①紧靠戏曲的创作道路,如《红珊瑚》《红霞》②基本上坚持《白毛女》的创作道路,融合了西方歌剧、中国民间小调、曲艺等,不局限于具体的某类音乐样式,如《洪湖赤卫队》《江姐》③主要学习西方歌剧的,如《王贵与李香香》。 3、舞剧:

综合性:表演艺术 + 舞蹈艺术

舞剧演员,不仅口中既无说,也无唱,连形体动作也发生了夸张、变形。

(1)舞剧的萌芽:古代印度、中国、古希腊罗马等都有相当繁盛的乐舞艺术,这可以视为舞剧的萌芽。春秋时的《韶》《武》就是两种大型舞蹈,前者歌颂舜帝的德政,后者歌颂武王伐纣的功绩。同中国一样,古希腊戏剧演出中也有舞蹈表演。但两者都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舞剧。

(2) 舞剧形成:14世纪末在意大利形成的,称之为芭蕾(ballet)。16世纪后,芭蕾在法国得到了较大发展,19世纪末,芭蕾的重镇移向丹麦和。世界著名的舞

2

• • •

•••••

• • • • • • ••••••••••

• • •

剧有《睡美人》《天鹅湖》《吉赛尔》《胡桃夹子》等。

中国舞剧于本世纪30年代方才初见端倪,1939年的《罂粟花》。1950年,《和平鸽》运用芭蕾形式和技法创作而成,标志着新中国第一部舞剧作品的问世。20世纪60年代中叶,民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相继问世。 4、木偶剧:

综合性:表演艺术 + 造型艺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偶演出,又叫傀儡戏,西方叫“puppetry”

(1)同其它话剧、歌剧、舞剧不同,木偶剧的演员分为台后演员和台上演员:前者是真人,后者是木偶。木偶剧可以有话剧式的对话,有歌剧式的吟唱,也可以有舞剧式的舞蹈,但戏剧的真功夫全在演员的手及其操纵的木偶上。 (2)木偶戏从我国汉代即有,唐宋时繁盛。

(3)按照木偶操纵方式的不同分为:托棍木偶;提线木偶;手套木偶。 5、哑剧:

演员表演艺术的单项变体

(1)哑剧的特点:话剧、歌剧、舞剧和木偶剧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是由两种艺术要素结合,而哑剧的核心则只是单一的艺术要素——演员的表演。通过身姿、手势、面部表情构成形体动作,以此来演戏。

(2)西方哑剧简况:公元前3世纪,罗马已有哑剧演出。现代哑剧源于法国哑剧表演大师德布洛,当代著名哑剧表演艺术家有C.卓别林(英)、M.马尔索(法)等。 (3)中国哑剧

出现的较晚,20世纪初在文明新戏表演中出现过,如王仲贤的《新跳加官》有一定影响。1983年首届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哑剧小品《吃鸡》的王景愚。 三、内容三要素与戏剧分类 (1)内容三要素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①悲剧是对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②悲剧包括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语、戏景和唱段。 言语、唱段、戏景是模仿的媒介,而情节、性格和思想则是模仿的对象,即内容。 (2)分类:

根据三个要素在剧中所占比重不同,对戏剧进行以下三种划分: ①情节剧:包括传奇剧、佳构剧等

以情节取胜,人物性格塑造、思想传达可能充分,也可能不充分。

传奇剧以中国明清时期的“传奇”为重要代表。西方有“佳构剧”(made-well play),起源于法国流行于英、美。

情节剧的优点:观赏性强,易吸引大众 ②性格剧

以塑造、表现人物为主。

在西方,古希腊悲剧中已经有了性格剧的影子,如《俄底浦斯王》(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俄狄浦斯、神谕、斯芬克斯之谜)。文艺复兴之后,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人物性格便成为剧作的重心,张扬人性、突出个性。莎剧大都是此类代表。中国有《雷雨》《一只马蜂》等。 ③观念剧:

细分为问题剧、政治剧、理念剧,以表现思想观念为主。 问题剧(problem play):指19世纪中叶产生在欧洲的一种戏剧类型,开端——法国的小仲马、奥日埃;成熟——挪威的易卜生;变异——英国的萧伯纳。最知名的

3

是易卜生的《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等。《玩偶之家》:娜拉、海尔茂;柯洛克斯泰;林德太太。

• 问题剧的根本特征在于“问题意识”,即通过剧作来展示生活中的较为突出的问题。 • 政治剧(political theatre):以表现政治主张、国家、进行宣传鼓动为主。有广

义与狭义之分。

• 狭义的政治剧特指20世纪,伴随着左翼运动而兴起的宣传无产阶级的剧作。

包括中国在内,如抗日战争时的《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而建国后的60、70年代,政治剧则走上了变异,以宣传极左路线为目的。当前,政治剧依然广泛存在。

• 理念剧(Idea play):淡化情节,简化性格,以突出一个思想理念为中心。

• 它虽涉及问题、触及政治,但重心不是宣传、提出问题等,而在于深层的哲学式

的思考,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高行健的《车站》 • 《等待戈多》:流浪汉爱斯特拉冈(简称戈戈)和弗拉基米尔(简称狄狄)、波卓。 • 观念剧的优点:启蒙、净化、教化。 第二章 戏剧的功能

• 本章重点

• 识记:戏剧的主要功能

• 理解:关于戏剧功能的论述与史例 第一节 戏剧的功能

• 从不同层面看,戏剧有不同的功能,如下: • (1)游戏层面:娱乐(享乐)功能 • (2)评价层面:评价功能

• (3)教育层面:教育功能、启蒙功能

• (4)信息符号层面:交际功能、认识功能、预测功能 • (5)心理层面:净化功能、补偿功能

• (6)社会层面:社会组织功能、仪式功能、传承功能 第二节 戏剧功能的相关说法与实例

• 一、理解下列关于戏剧的说法强调的是戏剧的哪个或哪些功能

• (1)元代剧作家高明在创作《琵琶记》时说:“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 • (2)鲁迅将喜剧定义为“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 (3)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者们,要求戏剧要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

唤起国家思想

• (4)喜剧大师莫里哀有句名言叫“伟大的艺术是叫人欢喜”。

• (5)18世纪德国启蒙主义理论家莱辛认为,戏剧要重在“唤起有教养的人的公民天

职”

• (6)萧伯纳在《易卜生主义精华》中评价易卜生时,认为通过他的戏剧可以“预见

将来的生活”

• (7)亚里士多德在谈到悲剧时说“观看悲剧,能使本来怜悯和恐惧之情、太强或太

弱的情感得以锻炼,达到适度”

• (8)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剧场犹如充了电的电池,优秀的演剧能使千万观众的

心同时燃烧起来

• 二、理解下列关于实例强调的是戏剧的哪个或哪些功能 • (1)优孟衣冠

• (2)关汉卿混迹于风尘之中,给歌姬写杂剧

4

• (3)抗战开始前与后,很多剧团到田野乡间演剧,宣传抗日 • (4)欧洲中世纪,许多教堂里演出有关耶稣的戏剧 第三章 戏剧的特性

• 本章重点

• 1、理解:戏剧的文学层面和舞台表演层面的双重性 • 2、识记并理解:戏剧的特性

• (1)文学层面:戏剧的特性是:特定情境内的冲突——集中性、紧张性、曲折性 • (2)舞台层面:戏剧的特性:在场的表演——当场性、一次性、距离性 • (3)文学与舞台结合层面:主干故事的当下性 第一节 戏剧的双重属性

• 一、戏剧的双重属性:文学性、舞台表演性。

• 戏剧有两个生命,一个存在于文学中,一个存在于舞台上、表演中。所谓的“案头

之曲”与“场上之曲”,其实指的就是此。 • 当剧作只被阅读时,文学>表演,还不能成为严格戏剧;当剧作被呈现于舞台上时,

文学=表演,这两个层面同时彰显、不可分割,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戏剧。 • 二、 历史上关于文学性与舞台性的看法 • (1)强调“文学性 > 舞台性”的看法: • 的尤﹒伊﹒艾亨瓦尔德《否定剧场》:剧场是艺术的一种虚妄而不正当的样式。 • 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也说:独自阅读剧本优于看舞台演出的剧,许多悲剧

的伟大杰作读起来比表演出来更好。 • (2)强调“舞台性 > 文学性”

• 残酷戏剧提倡者阿尔托,到质朴戏剧的鼓吹者格洛托夫斯基都比较排斥文学性。 • 残酷戏剧提倡戏剧摆脱剧本的束缚,力图让戏剧回归到宗教仪式状态,用各种古

老的艺术手段和仪式的魔力直击观众心灵。

• 质朴戏剧强调演员在戏剧表演中的决定作用,其实就是强调舞台表演的重要性。

他通过排除法认为 演员与观众才是戏剧的本质。

第二节 文学层面的戏剧特性

• 一、从文学层面看,戏剧的特性是:特定情境内的冲突。 • (1)戏剧是模仿人的行动 • (2)只有特定情境的行动才是具有戏剧性的行动,特定情境导致戏剧的产生。(反

日常、惯常情境即特定情境)

• (3)行动不是普通的行动,是有冲突的行动。冲突越强烈,戏剧性就越强。 • 何为“冲突”?冲突是受欲望、情感、需求等支配的人物之间产生的对立或呼应;对

立是整体的、终极的,呼应是局部的、暂时的。

• “有冲突的行动”则是指对立或呼应的人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行动。 • (4)有一定长度的、特定情境中的有冲突的行动就形成了戏剧。 • (5)例子:看下列例子,是如何一步步形成文学层面的戏剧的。 • ① 日常行动

• 当我口渴的时候,我会有所感觉,口渴就是我当下的状态,它使我想要或者需要

喝一杯水,它激励我去做出一个行动,所以我走向了饮水机。 • ②特定情境出现,冲突出现

• 然而…… 当我来到那里的时候,却发现那里正站着一个拿着自动手的家伙,他

对我说:“别靠近我的饮水机。”

• (特定情境出现,我所做的事情引发了其他人的反应,就有了冲突,我们之间的

5

两股力量正在彼此冲撞)。

• ③拉长这个行动,直到构成戏剧

• 我想要喝水,而这个家伙却阻止我喝水,那么此时我该怎么做呢?

• 如果我只是吓得发抖;如果那个家伙只是举着他的,那么戏剧动作到此暂停、

甚至是终止。(因长度不够戏剧没有形成)

• 如果我 a. 哦,对不起,可以让我喝口水吗……b. 哦,对不起,我转身离开,然

后报警……c. 哦、对不起,我突然以更快速度拔,射击对方……(有长度的冲突,形成戏剧)

• 二、冲突的种类与特点 • 1、冲突的种类

• ①从存在的位置看:内在心理冲突;外在动作冲突 • ②从方向看:反向冲突;正向冲突 • ③从大小看:总体冲突;局部冲突 • 2、冲突(文学层面戏剧性)的特点: • ①集中性;②紧张性;③曲折性

• ①集中性:情节紧凑(起始、中段、结尾紧扣)、最好在1—3小时内演完;人物不

宜过多、3、5个主要人物为宜;场面集中、变动不宜过于频繁。

• ②紧张性:动作要能在观众中引起紧张感。紧张感可以是惊慌、担忧、恐惧、怜

悯;也可以是狂欢、激动、活泼等

• ③曲折性:冲突的构设,常见的有两种:“叠加”;“突转”。突转是观剧心理的需

• 情理之中的突转 第三节 舞台层面的戏剧性

• 一、舞台层面看,戏剧的特性是:在场的表演。当场性、一次性、距离性 • 1、当场性

• 2、一次性(不可重复性) • 3.、距离性:

• 观众——演员——角色 • 生活——————艺术

• 距离性在戏剧和影视中的差异:(1)演员的位置差异;(2)观演信息传递差异 • 二、从文学与舞台结合的层面看:戏剧的特性是:文学表现的当下性。

• 1、主干故事须由当下的舞台表演完成,而不能由演员叙述的非当下的表演完成。 • 主干故事——当下的舞台表演

• 其它故事——非当下表演(演员的叙述)

• 2、相应的,主要人物塑造也必须由当下的舞台表演完成,而不能由演员叙述的非

当下的故事塑造。

• 主要人物塑造——当下的舞台表演

• 其它人物塑造——非当下的故事(演员的叙述) 第四节 戏剧的定义与特性应用

• 一、戏剧的本质

• 1、作为艺术的戏剧:审美的和意识形态的

• (1)审美的:人的本质力量与审美;真与审美;善与审美。 • (2)意识形态的:情感、思想观念、价值观等的特定指向性

• 2、戏剧的定义:由在场的表演完成的、特定情境中的矛盾冲突传达的审美意识

6

形态,它的文学具有集中性、紧张性和曲折性,它的舞台表演具有当场性、一次性和距离性,他的主干故事由当下的表演完成。 • 二、戏剧特性创作时的应用

• 1、要创造一个故事性强的剧作 • 2、故事要集中起来

• 3、故事中的人物行动、情境构造要适合在场的舞台表演 • 4、故事要符合真善美,要能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第四章 戏剧的构成

• 一、本章主要内容:

• (1)四度创作与戏剧的构成 • (2)作者与剧本

• (3)导演及其导演艺术 • (4)演员及其表演艺术 • (5)观众与剧场

• 二、本章重点与难点:戏剧各构成元素的特性

• 三、教学目的:通过分析戏剧主要构件,进一步深入、细致地理解戏剧的特性 导言 四度创作与戏剧的构成元素 一、从人类活动角度看戏剧:“观—演”的社会活动。戏剧涉及到四个要素:世界、创作者(剧作者、导演和演员)、作品和接受者。

• 二、戏剧的四度创作

• (1)一度创作:作者的创作 • 创作主体:作者

• 创作客体:生活与世界 • 结晶:剧本或幕表

• (2)二度创作:导演的设计策划 • 创作主体:导演

• 创作客体:剧本或幕表 • 结晶:演出的雏形

• (3)三度创作:演员的表演 • 创作主体:演员

• 创作客体:导演的设计策划(附带剧本) • 结晶:呈现于舞台的表演 • (4)四度创作:观众的接受 • 创作主体:观众

• 创作客体:演员的表演

• 结晶:观众心目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 二、戏剧的构成元素 • (1)作者与剧本;(2)导演; • (3)演员; (4)观众; • (5)剧场

• 三、必要元素: • 剧本;演员;观众

• 四、非必要元素:导演;剧场。可以随机生成、随时变动。 第一节 作者与剧本

7

•••••••••••••••

• • • • • • • • • • •

• • • • • • •

一、作者的重要性和剧本写作的特殊性

(1)作家是第一度创作的主体,作家的创作是四度创作的起点或基础。 (2)剧本写作的特殊性:以叙事为主的代言体 高尔基说: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用作者的提示。 第三者(他者)的叙述功能被弱化。 二、剧本的构成要素

1、核心要素:情节;结构;人物;语言 (1)情节

①情节的定义:一系列有比较紧密因果关系的事件

②种类:显在情节和潜在情节;核心情节和普通情节。无论哪种情节,对于故事、主题都有着重要作用。

情节核:情节发展的关键点。情节核具有不固定性。 2)结构:

①定义:情节展开的方式

②种类一:积聚型与铺展型(时空角度)

积聚型:将剧情的时间、空间积聚在特定的范围内进行。通常情况下遵守着“三一律”要求。又称“闭锁式”、“纯戏剧型”结构。 铺展型:情节一段一段地铺展开来,行动在不同时间或空间下展开。又称“开放式”结构。

③种类二:三段、四段、五段式(情节演进过程) 三段式:起始、中段、结尾

四段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五段式:开端、上升、高潮、下落、结局

④开端、发展是营造特定情境的重要步骤;高潮是冲突的集中爆发;结局往往是冲突的和解。

高潮:是冲突最激烈的时候;是冲突合情合理的发展。亚里士多德用“逆转”;阿切尔用“激变”。 (3)人物:

①种类:情节性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兼情节性人物 ②性格人物塑造的基本要求:外形+内心;共性+个性。

外形与内心:人物的外形是“内心”支配下的物质外壳;写实的戏剧真实、自然的表现这种关系,而浪漫主义相对夸张、变形的表现这种关系,而戏曲则是程式化的表现这种关系。

内心则是心理的、社会的、道德的因素支配的精神状态。而这种“看不到”精神状态要靠对话与行动来展示,不能过多依靠独白、旁白、角色间的赞扬批评等来展示。 共性与个性:近代以来,戏剧中的典型人物应该是共性+个性完美融合的,个性属于剧中这个人物“独一无二”的特征,共性则是剧中这个人物体现出的一类人的特征。 ③注意:现代主义戏剧,出现了忽视人物性格的趋向,着重传达情绪、认知等。 (4)语言:

①从剧本角度看,语言有三种:作家的提示语言;演员讲出的表演语言,对话、独白、旁白;潜台词。

“第四堵墙”的写实戏剧 忌用旁白;而开放性、写意性的戏剧则可以放宽要求,如中国的戏曲等。

潜台词:言下之言、言外之意的那部分语言。如《雷雨》中:

8

鲁侍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儿子?

②从表演角度看,语言分为:传统戏剧语言、舞台语言 ③戏剧语言的基本要求:性格化和冲突化 语言要同人物的性格相配合

语言要有冲突性,即能表现出冲突中的人物的内心情感、情绪、欲望等。 2、其它要素:细节、场面

细节:细节在情节中有着重要作用——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

场面:一幕戏中,正在独白、对话或行动的一个人或一组人,就构成了一个场面。场面主要同重要人物的出场、下场相关。关键场面和高潮场面。

第二节 演员与表演

• 一、演员应具备的基本表演素质

• 1、话剧表演核心:如何把“我”(演员)变成“他”(角色)。 • 2、话剧演员基本要求:善于模仿生活(求真的要求),这要求有较强的观察和感

悟人生的能力,以及情绪记忆和动作想象力。原因是: • (1)演员与人物不同;演员的经历与剧情不同 • (2)快速表现喜怒快乐情绪的需要;

• (3)第三度加工的需要。欣赏《茶馆》中童第的表演。 • 3、戏曲表演的核心:如何把“我”(演员)表达成“他”(角色)。 • 4、戏曲演员具备的基本素质 • 戏曲演员表现程式(求美需要),这要求扎实的基功;对剧情、人物的深入体认。 • 原因是:

• (1)扎实的基本功是表演程式、达到求美的前提

• (2)对剧情、人物的深入体认,决定用什么样的程式来表达。 • 二、演员与角色

• 1、演员扮演角色的两种途径:表现和体验 • (1)表现(派):扮演角色时,强调理性对情感和形体的控制,反对随心发挥;

强调表演技艺的运用。 • (2)体验(派):扮演角色时,重视内心体验,要求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允许

即兴创作

• (3)表现派和体验派的分歧:

• 表现派狄德罗的理论:放任感情会破坏戏的连贯性;表演要有范本可依,范本演

多少次都不变形。法国的哥格兰认为:第一自我是扮演者,是理性,其工作是根据作者意图构想出表现对象;第二自我是工具,是肉体,负责表现人物、创造角色。第一自我越具支配力,艺术家便越伟大,第二自我要受第一自我的支配。

• 体验派理论:主要提出者是英国演员亨利·欧文,演员要动感情,否则无法打动观

众;演员如果未能真正把握人物性格,而只是借助某种优美的姿态和智慧、单纯地背诵一下台词,那他的表演将是不真实的。 • 意大利演员萨尔维尼也支持这种看法,认为:演员表演时要用角色的脑筋去思想、

去感受、和他一起哭、一起笑;演员感动观众的程度,首先在于感动自己的程度。 • 各自缺点:表现派易流于类型化。而体验派易失去对舞台的控制。20世纪20年

代末,田汉领导的南国社有几次表演,曾深陷内心体验而哭得无法下台的情形。 • 表现和体验应该结合在一起。 三、戏曲演员塑造角色途径:继承并创新程式

• 戏曲程式本身就是塑造角色的结果,同时又是塑造角色的工具

• • • • • • • •

9

• 1. 戏曲具有明显的程式化特性

• (1)音乐有程式:器乐看,武戏用打击乐,文戏用丝弦乐或管乐。从歌唱看,地

方戏的节奏可分为导板、慢板、流水板、快板、火攻、散板等。地方戏的旋律也是比较固定的。

• (2)念白有程式:身份地位较高,扮相端庄、性格严肃的角色多用韵白,如老生、

正旦(青衣)、花脸、武生、小旦;而相反的角色则用地方话。

• (3)动作也有程式:最基础的是手、眼、身、发、步五个方面的形体动作,都有一

定的规范。其它的还有水袖、扇子、髯口、帽翅、领子、矮子等功。

• (4)打也有程式:武打和跟斗两项;武打又分为一对一单打套路,如单刀对长、

双刀对长;还有群战,如双方人数大致相当、或一人对多人等。 • (5)行当也是程式的一种表现:生旦净丑各有自己相对应的规范。 • 2. 戏曲程式与角色塑造

• 首先,戏曲中的角色是由程式塑造的。

• 其次,程式是固定的,但在塑造角色时可以有加工、丰富、变化,甚至创新。 • 观看《村官李天成》中的板车舞

• 3. 总体上看,戏曲比较话剧,演员的表演>角色塑造。 第三节 导演概说

• 一、导演的出现 • 1、在西方

• (1)古希腊——19世纪初:导演主要由剧作家承担。

• (2)19世纪末,导演正式诞生,德国的梅宁根公爵(1826—1914)视为第一个

导演。梅宁根剧团旅行演出,将导演制带到了欧洲其它国家。 • 2、在中国

• (3)中国较早的导演是张彭春,而导演负责制正式确立是1923年洪深执导《少

奶奶的扇子》和《泼妇》。 • (4)戏曲导演的出现则要更晚,是跟随在话剧导演之后的。主要是文人参与导演,

如齐如山之于梅兰芳、罗瘿公之于程砚秋等;还有就是话剧导演参与,如张彭春跟随梅兰芳剧团导演。

• (5)直到抗战时,导演才摆脱了“演员附庸”的地位。 • 二、导演的地位和功能 • 1、导演的地位

• 主流派认为:剧本是基础、导演是诠释者。如斯坦尼斯拉夫、美国的贝拉斯科和

中国的焦菊隐等主张。也有人认为:导演是戏剧核心,无需依附于剧本。如苏联的梅耶荷德、法国的阿尔托、

• 我们认为:舞台层面的戏剧,导演确实当为核心,而文学层面的戏剧,剧本当为

核心。导演必须处理好与剧本的关系。

• 2、导演的功能:剧本的二度加工者。可将有明显缺陷的剧本加工成优秀的剧本,

如焦菊隐改编郭沫若的《蔡文姬》;也可将剧本变的更适合舞台演出,陈鲤庭导演《屈原》;也可以将小说等改编成戏剧。 • (1)基本职责是将剧本搬到舞台上去。

• (2)组织演出:可能需要助理导演,场记(记录排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导演

的处理,留作档案) • (3)挖掘、培养演员

• 演出开始,导演工作告一段落。

10

• 四、导演的构思

• 1、剧目计划,根据剧场的大小而有不同:大剧院剧目计划中,保留剧目占据一

部分(如法兰西喜剧院常演莫里哀的戏),然后再选择一些新剧目,要跟剧场负责人反复磋商;小剧场则相对灵活,可以上演新剧目、实验性剧目。

• 2、剧本选择:是否有戏;剧团条件是否匹配;是否有市场(职业剧团) • (3)编制演出计划(何时排演、何时完成等) • (4)选择演员

• (5)确定演出的目的和任务:是将全体工作人员凝聚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常用一

句话来概括演出的最高任务,如徐晓钟执导《桑树坪纪事》是“揭露极左的野蛮罪行,唤起全民族的自省意识”;黄佐临执导《霓虹灯下的哨兵》是“冲锋压倒香风”。 • 任务同原著主题有联系、又有区别,原著是作家对生活的感受,而演出则是导演

对剧作+现实的感受。 • 五、排戏过程与舞台调度 • (1)排戏的基本过程:

• 粗排:走地位、搭架子、舞台大致轮廓和基本格调 • 细排:对每个演出部分精雕细刻,引导演员进入角色 • 连排:片段连接起来,并加上灯光、音响、布景、化妆等

• 合成:彩排,将前面的全部连接组合,导演在观众席上观看整体效果 • (2)舞台调度

• 确定舞台布局,就是根据舞台区域的不同,为布景、演员表演进行大致的安排 • 舞台的空间划分:9个区。运用原则:(1)舞台中心为上、前为上,观众左为上右

为下。(2)主要人物、主要动作尽量在主表演区完成。

第六节 剧场与观众

• 一、剧场简历及其文化功能 • 1、西方剧场的简单历史

• (1)古希腊剧场:露天剧场,圆形表演区、半圆形的观看区、背景与后台区,舞

台上有原始的吊车和飞行设备。

• (2)古罗马剧场:同古希腊剧场近似,但为半露天剧场。

• (3)文艺复兴后的1618年,意大利法尔尼斯剧场开始采用“镜框式舞台”,舞台

的台口竖起宽大的矩形台框,使舞台看上去形似镜框,故名 。 • 2. 中国舞台简单历史

• (1)汉时“看棚”:临时搭建的看台,观看百戏演出; • (2)唐时“乐棚”:早期戏曲演出的棚帐。

• (3)宋时“瓦舍勾栏”:瓦舍,城市商业游艺区,里面演出场所叫勾栏; • (4)明清时“茶园”“茶楼”:

• (5)晚清、“戏园”、“戏院”: • (6)现代剧院:镜框式舞台为主。 • (7)特殊:民间戏台(庙台),会馆戏台。 • 3、剧场的文化功能

• (1)一定的消解社会等级的作用

• 进入剧场前,人是分等级、职业、身份的;

• 进入剧场后,人成为观众,要遵守共同的剧场规则;观众成为一个整体,看戏则是

一种“集体经验”。观众要忘掉自己的身份。 • (2)文化整合功能

11

演员与观众的纵向影响:演员影响观众, 观众影响演员,间接影响剧本创作者 观众与观众间的横向影响。

通过“精神共享”的方式实现文化整合 (3)培养公民精神

西方剧场体现出强烈的公民精神。

古希腊、古罗马剧场乃是城市文化中心,公共中心,其戏剧因而具有很强的公民性。

• 中世纪,公共剧场被摧毁,教堂取代剧场,公民性消失。

• 文艺复兴后,描写“人”的戏剧和大型公共剧场纷纷建立,如1576年伦敦的

“Theatre”剧场、1660年法国的马雷剧场、16年法兰西喜剧院等。 • (4)培养市民休闲文化

• 中国旧式剧场特有的功能。

• 唐以前的城市里没有公共剧场,以政治、军事为中心的城市管理严格,主要是一

些看棚、乐棚、寺庙进行一些歌舞演出。

• 宋时,勾栏——公共剧场出现,但被排斥到城市边缘地带,直到清代,戏园子依

然在“南城”——外城。

• 时,剧场才进入到城市中心地带。

• 此外,在学习西方之前,中国剧场主要是休闲娱乐的,带有强烈的市民化色彩。 • 二、戏剧观众的类型、生成 • 1、戏剧观众的类型: • (1)以祭祀为目的的观众 • (2)以娱乐为目的的观众 • (3)以精神陶冶为目的的观众 • (4)以求知为目的的观众 • (5)以研究为目的的观众 • 2、戏剧观众的生成:

• 生活(观看)积累——观看期待——感知和想象——填空、对话与评价 第五章 戏剧的审美类型

• 一、本章内容:

• 1、识记戏剧三种审美类型的基本特征 • 2、简单了解戏剧审美类型的历史发展

• 二、本章重点与难点:戏剧审美类型的基本特征 前言

• 悲剧、喜剧产生的情感基础 • 人类的情感大致有两类:

• 顺向的情感——欣喜、爱慕、敬仰、愉悦 • 逆向的情感——悲伤、恐惧、鄙视、愤怒 • 总括为:悲、喜

• 因此,形成了悲剧和喜剧的基本类型 第一节 悲剧

• 一、悲剧美感的生成

• (1)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悲剧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得情感得到快感

(悲剧美感)

• • • • • • •

12

• (2)欣赏——悲伤的情感波动——疏导、宣泄——转化(慈悲的情怀和奋发的精

神)

• 二、悲剧的基本特征 • 1、严肃的情调

• 悲剧诱发观众产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情感状态。如观看《俄底浦斯王》。 • 2、崇高的境界:

• 崇高的审美特征:物理空间的“大”、时间的“长”,或精神层次的超越常规 • 悲剧所描写的人和物是崇高的,或表现出的精神是崇高的。如《赵氏孤儿》。 • 3. 英雄的气概:

• 英雄气概体现为“力”与“义”,“力”——体力、毅力、智力、思力,“义”——合乎

高尚的道德、人际关系、事物之真理。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 三、悲剧精神的转化:崇高—悲悯;英雄的气概—普通人的悲惨;奋争—无奈。

如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威利、琳达、比夫、哈皮的家庭悲剧。

第二节 喜剧

• 一、喜剧美感的生成

• 欣赏——滑稽和幽默引发了笑——引发了思考与评判——喜剧美感 • 二、喜剧的基本特征

• 1、轻松活泼的情调 (不用很严肃) • 2、豁达乐观的胸怀 (不用很崇高)

• 3、追求自由的精神 :悲剧的崇高与英雄气概有时候会成为一种“桎梏”,而局限

了人更加自由的思考;笑也是推倒权势、刺破虚伪、挣脱教条的一种力量 • 三、喜剧的分类

• 1、讽刺喜剧:常以尖锐泼辣的讽刺和嘲笑揭露和抨击现实生活中的反面事物,

从而引起人们的含有讽刺意味的笑。 • 2、幽默喜剧:讽刺意味不强烈的喜剧

• 3、轻喜剧:指喜剧味不是很浓但会让你感到温馨,剧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反映

当时社会现状的情节和讽刺意味。

第三节 正剧

• 一、正剧不同于悲喜剧 • 1、悲喜剧仍然是喜剧

• 悲喜剧是一种带有深沉的悲剧感的喜剧,是一种叫人笑过之后往深处一想要流泪

的喜剧,是一种让人体会到痛感的喜剧。

• 2、正剧可以有喜剧的因素、也可以有悲剧的因素,但不是悲剧+喜剧 • 二、正剧的基本特征

• 1、正剧是更加生活化的戏剧:即正剧所反映的生活更接近于生活本身;常取材

于日常生活。

• 2、正剧是题材来源更广阔的戏剧:传统的悲剧常写高于普通人的人和高于日常生活

的生活;喜剧常写低于普通人的人和低于日常生活的生活;正剧则常写更接近于普通人的人和接近于普通生活的生活。因而,其题材来源不用太多的筛选,更广阔。 • 3、正剧是更加人化的戏剧:悲剧的情节常常是精心加工了生活、其人物常常是

升华了的人物;喜剧也是精心加工了的生活、且是丑化了的人物;正剧则更接近于“人”本来的样子、生活本来的样子。 • 三、正剧在戏剧史上的价值:

• 1、正剧的实践: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戏剧家狄德罗(1713—1784)首先付诸实

13

践的,启蒙主义为了扩大戏剧的视野,丰富戏剧所表现的内容,使戏剧适应新兴市民社会的需要,在审美范畴上作出了突破。狄德罗说:一切精神事物都有中间和两极之分,一切戏剧活动都是精神事物,因此似乎也应该有个中间类型和两个极端类型。

• 2、正剧的价值:拓展了审美范畴,对于我们认识一大批近现代的戏剧有着重要

意义。正剧的勃兴也显示了戏剧、乃至文艺更贴近于生活和普通人。

第六章 戏剧的时空与节奏

• 本章主要内容:

• (1)戏剧的时空性及其分类 • (2)当前戏剧时空创造的多样性

• (3)戏剧的节奏:时空与节奏;审美与节奏 • 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 同上

第一节 戏剧的时空性及其分类

• 一、时空与戏剧艺术

• 1、宇宙是由时空构成的

•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刘安《淮南子·齐俗》 • 2、时空与文艺类型

• 时间性的艺术:音乐、文学 • 空间性的艺术:绘画、雕塑 • 时空兼重的艺术:戏剧、影视 • 3、戏剧的时间

• 物理时间(现实中);戏剧时间(艺术里) • 客观时间(人心外);主观时间(人心内)

• 主观时间与观众的审美习惯有着重要联系,如中西观众对于戏曲舞台上的“圆场”的

时间理解就不一样。 • 4、戏剧中的空间 • 剧场空间(生活中);戏剧空间(艺术中) • 物理空间(人心外);心理空间(人心内) • 总之,戏剧时空是演员和观众合作的结果。 • 二、戏剧中时空类型

• 1、写实的时空,又称固定的时空。 • 2、写意的时空,又称流动的时空。 • 3、两种时空的区别与优缺点

• (1)这两者在舞台上展现依靠的手段不同,前者依靠布景、道具、服装和其他舞

台设施;后者则依靠演员表演。

• (2)这两者在塑造空间时艺术手法不同:前者是逼真性手法来掩盖戏剧的“假定

性”,后者直接用假定性手法来表现假定性。两者各有优缺点:

• (3)写实的时空优点:能够快速引导观众进入时空,时空相对固定、具体;缺点:

时空不易流动;特殊时空较难处理。

• 写意的时空优点:时空流动性强,各种时空都可以处理;缺点:时空由于需要观

众想象加工,其具体性不很稳定。

第二节 时空与戏剧创造

• 一、影视对写实戏剧时空观念的挤压

14

• 近代以来,摄影、摄像和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使得影视在“写实”——逼真的表

现生活发面更优于戏剧,所以,以逼真表现生活为重心的写实性戏剧受到了极大挤压。

• 影视在表现逼真地表现时空方面的优点(1)自由度上有优点(电影可以剪贴、

任意组合时空)(2)角度上有优点(影视可以展现无限多个时空角度)(3)清晰度、广度上有优点(影视可以利用镜头的拉近与推远)总之,影视可以无限伸缩、扭曲、组合、切换时空

• 二、戏剧中的时空趋于多样

• 首先,传统的追求逼真性的写实戏剧依然存在。

• 其次,写实戏剧在时空处理上也吸收了一些写意手法。

• 第三,写意戏剧在时空处理上的手法受到重视,但也注意吸收写实手法。如中国

戏曲

• 第四,完全打破时空、错乱时空的戏剧得到发展,如荒诞派戏剧、拼贴式戏剧。 第三节 戏剧节奏

• 一、戏剧节奏的定义:戏剧的时间、空间、情绪等对比与变化。 • 二、不同戏剧因素与节奏:

• (1)时间的节奏:时间的转换与快慢的对比 • (2)空间的节奏:空间的转换与大小的对比 • (3)情绪的节奏:情绪(审美)转换的对比 • (4)表演的节奏:表演动作转换的对比

• 理解节奏,要从“动态性”、“整体性”、“综合性”四个角度去理解。 • 三、戏剧节奏的应用 • 1、时空节奏营造:(1)情节要详略得当;空间格局要大,不能跌进小空间内无

法自拔;(2)可以通过大的社会生活空间拓展戏剧空间,也可通过深化戏剧的思想和人物的精神世界来拓展戏剧空间。 • 2、情绪(审美)节奏的营造:(1)要能够在悲中含喜、喜中藏悲;(2)要能够

在简约中蕴藏波澜

• 3、表演节奏的营造:表演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要有快慢、疾徐、轻重的变

化。

• 4、最高境界:节奏变化与主题的传达密切相关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