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少有两个选项符合题⽬要求,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马克思说,⼈“赋予物以有⽤的性质,好像这种有⽤性是物本⾝所固有的,虽然⽺未必想得到,它的‘有⽤’性之⼀,是可作⼈的⾷物”,这说明()
A、在价值关系中不是⼈趋近物,⽽是物趋近⼈ B、现实的价值是否形成以某物的属性为标准
C、主体的需要及需要的程度是某物是否具有价值及其价值⼤⼩的内在尺度 D、具有客观需要的现实的主体是价值关系的中⼼
2、 2006年9⽉8⽇,中国⾸次设⽴环境保护科普创新奖,弥补了⾏业空⽩。这说明中国公众对地理⽣态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步提⾼,意识到环境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表现在() A、它是提供社会⽣产和⽣活资料的物质来源 B、它直接推动社会的发展,决定社会的性质
C、合理利⽤⾃然资源,保持⽣态平衡,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D、它间接地制约着社会发展的速度
3、⼈⼝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诸多影响因素中的关键变量。从国际⽐较来看,如果我国长期保持现⾏⽣育不变,将使中国与印度在劳⼒资源与总抚养⽐等⽅⾯的竞争地位由显著优势变成严重劣势。因此,专家认为“⼗⼀五”期间是“⼈⼝进⼊特殊⽽关键的时期”。从总体上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在于() A、⼀定数量的⼈⼝是⼈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历史活动的承担者 C、⼈⼝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D、⼈⼝的作⽤受⽣产⼒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4、辩证唯物主义所理解的世界的物质统⼀性,是包括⼈类社会历史的物质性在内的统⼀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以往哲学的深刻⾰命。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然历史进程 B、⽣产⽅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量
C、社会基本⽭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般过程 D、物质⽣活的⽣产⽅式制约着精神⽣活过程
5、正如达尔⽂发现了物种的起源与进化的规律,马克思发现了⼈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创⽴了唯物史观,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于社会存在 B、社会基本⽭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 C、⼈民群众和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D、⼈类社会是⼀个⾃然的、历史发展的过程
6、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的物质⽣活条件,是社会⽣活的物质⽅⾯,这些物质性具体表现在()
A、社会⽣产⼒是物质⼒量,社会⽣产关系是物质关系 B、在社会的物质条件中形成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 C、地理环境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也具有物质性
D、⼈⼝是社会⽣活的主体,是社会的物质性,对⼈类社会发展起重要作⽤
7、“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有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的⽓⼒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抹杀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否认⾰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 C、否认历史观的决定论原则D、否定科学推动历史前进的⾰命⼒量
8、英国科技哲学家在《两种⽂化》中说过,“我们必须⽤以反对技术的恶果的武器,还是技术本⾝。我们没有别的出路。我们⽆法退⼊⼀个根本不存在的没有技术的伊甸园。”这⼀观点的错误之处在于() A、认为只有科学技术能够解决“全球问题” B、认为科学技术对⼈的发展具有积极作⽤ C、认为科学技术导致了“全球问题” D、对科学技术发展全盘否定
9、哲学家孔德认为:“⼈们必须认识到,⼈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是其速度,⽽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越过任何重要的阶段。”对他的这⼀看法分析正确的有() A、认为⼈类历史是具有规律的 B、没有认识到历史主体的能动性
C、他否认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 D、他的这⼀观点具有形⽽上学的倾向
10、民粹派理论家⽶海洛夫斯基从所谓“⼈类天性”出发,来评判各种社会制度,认为凡是符合⼈类天性的社会制度便是公平合理的理想社会。他的这⼀观点()
A、把所谓⼈类天性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 B、否认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C、否认⽣产关系在社会发展中的作⽤
D、肯定了⼈的历史主体性
11、“⽆论哪⼀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产⼒发展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新的更⾼的⽣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产⼒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种⽣产关系的⽣产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 C、⽆论哪⼀种社会都不能使⽣产⼒充分发展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12、马克思指出:“⽆论哪⼀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产⼒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新的更⾼的⽣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有() A、⽣产⼒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量
B、社会形态灭亡的根本原因是这种社会形态阻碍⽣产⼒的发展 C、只要社会形态还能适应⽣产⼒的发展,社会形态就不会灭亡 D、社会形态的产⽣、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
13、 2011年10⽉,党的⼗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代中国进⼊了全⾯建设⼩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式的攻坚时期,⽂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和创造⼒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撑,丰富精神⽂化⽣活越来越成为我国⼈民的热切愿望。全⾯建成惠及⼗⼏亿⼈⼝的更⾼⽔平的⼩康社会,既要让⼈民过上殷实富⾜的物质⽣活,⼜要让⼈民享有健康丰富的⽂化⽣活。”⽂化建设是社会意识的重要内容,社会⽂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体现在()
A、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加强社会主义的⽂化建设
B、社会主义⽂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建设没有直接的关系 C、社会主义⽂化建设⼀定要和经济发展保持⼀致 D、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能动作⽤要加强社会⽂化建设
14、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具体表现在() A、它深化了对⽣产⼒在社会发展中的最终决定作⽤的认识 B、它深化了对⾰命在社会发展中作⽤的认识 C、它深化了对改⾰在社会发展中作⽤的认识 D、它深化了对社会基本结构和运⾏机构的认识
15、历史⼈物,特别是杰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主要表现在() A、历史⼈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 B、历史⼈物是实现⼀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
C、历史⼈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 D、历史⼈物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16、邓⼩平特别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早在1975—1979年期间,邓⼩平依据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多次提出:“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1992年,邓⼩平在南⽅的讲话中,进⼀步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第⼀⽣产⼒的思想。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技术⾰命的作⽤主要表现在() A、⼤⼤提⾼⼈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 B、将导致⽣产⼒⾰命,并引起社会关系的变⾰ C、不断变⾰着⼈的精神⾯貌和思维⽅式 D、将⾃动解决科技⾰命产⽣的各种社会⽭盾。
17、有⼈说:“世界历史好⽐⼀百个⼤钱,你可以摆成两座五⼗的,也可以摆成四座⼆⼗五的,也可以摆成⼗座⼗个的。”这段话的错误在于()
A、把个⼈意志看成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B、把历史看成是偶然事件的堆积 C、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 D、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
18、古⼈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这⼀说法() A、肯定了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的作⽤ B、肯定了普通个⼈在历史发展中的作⽤ C、重视普通个⼈也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D、说明每个⼈都要有历史责任,都要为⼈类的发展作出贡献
19、⽆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两个⽅⾯的内容:⼀是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切为了群众,⼀切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和领导⽅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是() A、发展社会⽣产⼒的观点B、相信群众⾃⼰⾃⼰的观点 C、为⼈民服务的观点D、对群众负责的观点 20、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有() A、⼈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量的原理
B、⼈民群众和杰出⼈物共同创造历史的原理
C、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穷的⼈类认识规律原理 D、从个别到⼀般,再从⼀般到个别的认识过程原理
21、马克思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的的⼈的活动⽽已”。这⼀观点表明() A、⼈们⾃⼰创造⾃⼰的历史 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规律作⽤的实现离不开⼈的⾃觉活动 D、历史是⼈的思想发展史
22、马克思说,⼈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 A、本质是单个⼈所固有的抽象物 B、⼈的本质在于⼈的社会性 C、⼈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D、⼈的本质形成于⼈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2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种⾃然历史过程”这⼀命题的含义是() A、社会发展是“历史合⼒”运动的结果 B、⽣产⼒从根本上决定社会的发展
C、社会发展完全是由必然性⽀配的,与历史主体的作⽤⽆关 D、社会与⾃然界⼀样,其发展是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24、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社会的主要⽭盾决定了中国⾰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中国历史的发展要求中国党产⽣,中国党在领导中国⾰命中⼜要求杰出⼈物产⽣,⽑泽东适应了历史的发展,领导中国⼈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命和社会主义⾰命的伟⼤的胜利。可见,杰出⼈物在历的作⽤是() A、他们是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策划者、指挥者 B、他们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和完成历史任务的组织者 C、他们是社会发展的决定⼒量,能够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 D、他们是对历史进程具有重⼤影响者 25、历史唯⼼主义的错误在于没有() A、看到⼈们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 B、揭⽰⼈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 C、找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D、发现物质⽣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6、马克思指出,科学“是历史有⼒的杠杆”“是意义上的⾰命⼒量”。这意味着() A、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命因素 B、社会历史是由科学技术所决定的
C、科学技术⾰命是社会动⼒系统中的⼀种重要的动⼒ D、科学技术具有多⽅位的社会功能
27、波普尔认为,每⼀个历史事件都“不能在精确相似的条件下重复”,社会运动不存在与“原型相同的重复”,所以“历史没有规律”。他的这⼀观点()
A、混淆了历史事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 B、看到了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 C、看到了社会规律的独⼀⽆⼆性 D、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实在性
28、同⾃然规律相⽐,社会规律的特点表现为() A、社会规律形成于⼈的实践活动之中 B、社会规律是⼈的⾃觉活动的规律
C、社会规律只有通过⼈的⾃觉活动才能实现
D、⼈们对社会未来发展⽅向可以做出科学上的预见,但不能预见具体事件的发展 29、社会发展往往⾯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 A、多数⼈选择的道路B、势⼒强⼤的⼈选择的道路 C、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D、能够和发展⽣产⼒的道路
30、⼀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然世界,还不如说是⼈造或⼈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乎每样东西都刻有⼈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 A、⼈造的或⼈为的世界是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类精神的创造物
C、⼈类世界是⼈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D、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类改造世界的伟⼤⼒量 ⼆、多项选择题 1、【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值的客观性与主体性”。
价值虽然同⼈的需要有关,但并不是由⼈的需要单⽅⾯决定的,价值必然有其产⽣的客观基础。也就是说,价值必须以物质的或精神的现象本⾝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同时,⼈的需要也不是主观随意的,⽽是受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受实践⽔平的制约。
价值在具有客观性的同时⼜具有主体性,⽽且这种客观性是同主体性相结合的。价值的主体性⾸先表现为在价值关系中不是⼈趋近物,⽽是物趋近⼈。客观事物因有某种结构、属性⽽内在地具有某种满⾜⼈的需要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能否变成现实性,即现实的价值能否形成,不以某物⾃⾝的属性为基准,⽽以主体的需要为基准。主体的需要及其需要程度,是某物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的内在尺度。因此,具有客观需要的现实的主体是价值关系的中⼼。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2、【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
地理环境,是指⼀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候、⼟地、河流、湖泊、⼭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地理环境通过⼈的实践活动成为社会存在的构成要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地理环境提供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天然来源,是社会物质⽣活条件之⼀,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由于地球上的⾃然资源是有限的,在⼀定的技术条件下,它的开发和利⽤是有限度的;同时,地理环境是由各种⾃然条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形成⼀个复杂的⽣态系统。当⽣态系统保持适当平衡时,才能有利于⼈类的⽣存和社会的发展;当⽣态环境受到破坏时,就会造成各种危害,⼈类就要受到⾃然界的惩罚。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3、【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
⼈⼝因素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1)⼈⼝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是社会⽣活的主体,是社会历史活动的承担者,只有在⼀定数量的⼈⼝基础上才能进⾏社会的⽣产。这⼀点,在⼈类社会产⽣的初期表现得最为明显。⼈类要脱离动物状态,就必须以群的联合⼒量和集体⾏动来弥补个体劳动⼒和⾃⼰能⼒的不⾜。因此,没有⾜够的⼈⼝就不能进⾏⽣产,也不能形成社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固然主要依赖物质资料的⽣产,但同时也依赖⼈⾃⾝的⽣产,⼈⼝的繁
衍作为⼀种向社会提供的劳动⼒资源,其源源不断地供给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2)⼈⼝数量和质量构成因素对社会经济和各⽅⾯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增长的数量和幅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例构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在⼀个国家和地区,⼈⼝的密度和增长速度是否同⽣产发展的状态和需要相适应,会对⽣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者延缓的作⽤。⼈⼝因素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但不是决定作⽤。这是因为,⼀个社会⼈⼝数量的多少和构成如何,不能决定该社会的性质,也不是造成社会变⾰的根本原因。相反,⼀个社会的⼈⼝的多少,增长的⽐例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平才能予以合理的确定,⼈⼝的作⽤受⽣产⼒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4、【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先肯定世界是物质的,⼀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在物质的基础上统⼀起来的。物质性即客观实在性。社会的物质性是指社会关系中的物质实体、物质⼒量和物质关系的统⼀体。⼈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类社会是⾃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然界物质形成的演化和发展构成⼈类社会产⽣的物质前提。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个⾃然历史过程,物质资料的⽣产⽅式构成了⼈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量,并集中体现了⼈类社会的物质性。⽣产⼒体现着⼈们改造⾃然的物质⼒量、物质交换和物质成果;⽣产关系是⼈们在物质⽣产中发⽣的“物质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切社会现象、过程都是⼈的实践活动的展现,独⽴于⼈之外的社会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 5、【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的基础和前提。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于社会存在的基础上,形成了B、D两项的观点。因此,正确答案为ABD。 6、【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物质性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认为社会存在属于社会⽣活物质⽅⾯,是社会实践和物质⽣活条件的总和。选项A,在物质资料的⽣产过程中,社会⽣产⼒是物质⼒量,形成的社会⽣产关系是物质关系。选项C、D,地理环境和⼈⼝都是社会存在的物质性,但是⼈类社会发展的内因在于⼈类社会的基本⽭盾,地理环境和⼈⼝是⼈类社会发展的外因。因此,正确答案为ACD。 7、【答案】A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历史规律的特点及其实现”。
本题涉及的基本理论有:社会历史规律存在并实现于⼈的活动之中;⼈是历史的主体,历史规律是⼈们⾃⼰活动的规律,历史主体具有能动作⽤;社会⾰命是阶级社会发⽣质变的决定性⼿段和环节,对⼈类社会发展起着巨⼤的推动作⽤。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 8、【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学技术与‘全球问题’”。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产⼒的蓬勃发展,充分显⽰了⼈类改造⾃然的巨⼤威⼒。但是,⼈⼝增长过快、粮⾷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态等问题⽇益突出,这些问题具有全球性质,因⽽被称为“全球问题”。“全球问题”的出现,在⼀定意义上说,是由于⼈类将科学技术⼴泛应⽤于⾃然⽽⼜失去控制所引发的。
对科学技术作⽤的负⾯效应问题,我们应该进⾏马克思主义的分析。科学是⼈类智⼒的伟⼤创造,其本⾝并不具有破坏性。科学成果的作⽤取决于如何应⽤,⽽应⽤的过程就是科学转变为技术的过程。科学原理的技术化过程,就包括如何应⽤以及对应⽤效果的事前估计和事后评价问题。我们不能同意有些西⽅学者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全盘否定态度。如题⽬中提到的诺斯的这⼀观点。他认为科学技术带来了⼀系列灾难,并且认同这些灾难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于科学技术,如此⼈类就陷⼊了科技治、乱的循环之中,其实是否认了科学发展的必要性。“全球问题”的解决不是任何⼀个单独学科就能够解决或回答的问题。它需要哲学、法律、道德、⾃然科学、⼯程技术多种学科的综合研究,提供对策。题⽬探讨的是这⼀观点的错误之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9、【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特征”。
孔德是⼀位实证主义者,也是⼀位带有严重的形⽽上学倾向的思想家,他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规律,⼈类进步是可能的,但是他把这种进步过程,看做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的,⽽看不到⼈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马克思看来,⼈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性和多样性的统⼀。⼈类社会历史发展由物质⽣产发展的规律性所决定,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般过程和总的趋势;同时,由于受民族
历史、传统⽂化、地理环境以及世界交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类形态的发展⼜呈现出千差万别、纷繁复杂的特点。⼈类社会的发展是合⽬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是⾃然历史过程与⼈的⾃觉创造过程的统⼀。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10、【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民粹主义关于社会历史的具体观点辨析”。
民粹主义是指19世纪60—70年代产⽣于的⼀种代表和反映⼩资产阶级利益的社会思潮。因其代表⼈物以⼈民“精粹”⾃居,提出“到民间去”发动农民进⾏****沙皇制度的⾰命⽃争,并通过农民村社去建设社会主义⽽得名。
民粹派理论家⽶海洛夫斯基的这种观点实质上是把所谓⼈类天性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否认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列宁从三个⽅⾯批判了他们的错误观点,并全⾯论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先是阐述了“经济社会形态”这个概念。列宁认为,马克思“完全⽤⽣产关系来说明该社会形态的构成和发展,但⼜随时随地探究与这种⽣产关系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使⾻骼有⾎有⾁。”其次,列宁进⼀步阐明了经济社会形态发展的规律性,强调了⽣产关系在社会发展中的作⽤。列宁说:“⼀分析物质的社会关系(即不通过⼈们的意识⽽形成的社会关系:⼈们在交换产品时彼此发⽣⽣产关系,甚⾄都没有意识到这⾥存在着社会关系),⽴刻就有可能看出重复性和常规性,把各国制度概括为社会形态这个基本概念。”因此,只有深⼊研究⽣产关系,才能揭⽰⼈类社会产⽣、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最后,列宁揭⽰了⽣产⼒的发展在⼈类社会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列宁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产关系,把⽣产关系归结于⽣产⼒的⽔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然历史过程。”因此,以⽣产⼒为基础的⼈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不依⼈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11、【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制度产⽣和发展的特点”。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任何⼀个社会制度,在它还能容纳⽣产⼒发展的时候,是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的。只有当它阻碍⽣产⼒发展的时候,才会使⽣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变⾰,新的社会制度才能产⽣。因此,正确答案为ABD。 12、【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的论述说明了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量是⽣产⼒,只有⽣产关系适合⽣产⼒发展,社会才能顺利发展,如果⽣产关系严重地阻碍⽣产⼒的发展,就会⾛向衰落甚⾄灭亡,社会就要通过改⾰或⾰命建⽴起新的⽣产关系,以适应⽣产⼒的发展,所以社会形态的产⽣和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 13、【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性”。
⽂化是⼈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凡适应先进⽣产⼒的发展要求,代表⼈民群众的长远利益、顺应⼈类⽂明发展趋势的⽂化都能起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在当代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化前进⽅向,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化。因此,正确答案为ACD。 14、【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表现在,⾸先,它深化了对⽣产⼒在社会发展中的最终决定作⽤的认识。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发展社会⽣产⼒,促进经济、社会、⽂化等各⽅⾯协调发展。其次,它深化了对改⾰在社会发展中作⽤的认识。改⾰是社会发展中经常出现的、具有相当普遍性的解决社会基本⽭盾的基本形式。正是改⾰开放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出了⼀条新路,成为新时期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显著特⾊,为社会主义注⼊了新的⽣机和活⼒。第三,它深化了对社会基本结构和运⾏机制的认识。中国特⾊社会主义社会是全⾯发展的社会,是经济、政治、⽂化、社会的全⾯进步,是物质⽂明、政治⽂明、精神⽂明以及⽣态⽂明的协调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为实现社会的全⾯发展与⼈的全⾯发展相统⼀,开辟了光明的前景和现实的道路。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15、【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历史⼈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
历史⼈物,特别是杰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主要表现在:历史⼈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历史⼈物是实现⼀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历史⼈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选项D是唯⼼史观的观点,是错误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16、【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技⾰命的作⽤”。
科学技术⾰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杠杆。每⼀次科学技术⾰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产⽅式、⽣活⽅式和思维⽅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进步。因此,正确答案为ABC。 17、【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社会历史的客观性、规律性、个⼈在历的作⽤、意识的能动性等的理解和掌握”。 ⾸先要审题,本题问的是错误之处。个⼈意志可能影响、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但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历史的发展具有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不是偶然事件的堆积。所以错误的表达有ABC。这段话没有否定意识的能动作⽤,相反是夸⼤了意识的能动作⽤。所以D不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18、【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虽然是我国古代思想家说的,但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民群众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民群众起决定性的作⽤,⼈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正确答案为BCD。 19、【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党的群众观点”。
群众观点包括:全⼼全意为⼈民服务的观点,坚信⼈民群众⾃⼰⾃⼰的观点,⼀切对⼈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向群众学习的观点。为⼈民服务的观点、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切为了群众,⼀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党的领导⽅法和⼯作⽅法。因此,正确答案为BCD。 20、【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本题具有⼀定的综合性,要求考⽣加强基本的理解。选项B是错误的。⼈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如果承认⼈民群众和杰出⼈物共同创造历史,最后必然会导致杰出⼈物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因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物之所以是杰出⼈物,是因为杰出⼈物是⼈民群众的代表,所以杰出⼈物的作⽤归根结底是⼈民群众的作⽤,不能⽤杰出⼈物和⼈民群众共同创造这样的概念。所以本题选ACD,选项A从唯物史观的⾓度,选项C、D从认识论的⾓度,都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21、【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的唯物主义原理”。
注重考查综合理解能⼒。题⼲表述来⾃马克思的原话。从题⼲表述,可以直接得出选项A,⽽承认了选项A,也就承认历史不是神创造的,所以B选项也在选择之列。历史是追求着⾃⼰⽬的的⼈的活动,这是从现象上来分析历史,历史过程的实现是⼈的不同的活动的“合⼒”,所以不是任意的,不是⼈的思想史的发展过程,在⼈的活动中有着客观规律的作⽤,所以不选D项。选项C揭⽰了历史规律与⼈的⾃觉活动的关系,在选择之列。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22、【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的本质”。
⼈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该题选⽤马克思的话,⽬的在于阐释⼈的本质的内涵。A显然不对,它正是马克思所批判的抽象⼈性论观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23、【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
题⼲中的命题是马克思的⼀个论断,其本质含义是说社会的发展是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类社会发展之所以是必然的过程,其根源在于“社会发展是‘历史合⼒’运动的结果”(A项),“⽣产⼒从根本上决定社会的发展”(B项),还由于“社会与⾃然界⼀样,其发展是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D项)。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决定性,体现着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也受到主体选择性的影响,⽽⾮与历史主体的作⽤⽆关。所以C项不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24、【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杰出⼈物在历的作⽤”。
杰出⼈物指的是代表先进阶级的利益,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代表⼈物,他们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重⼤影响作⽤,但是不能起决定性的作⽤。因此,正确答案为ABD。
25、【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历史唯⼼主义基本观点”。
历史唯⼼主义的错误在于没有考查⼈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历史唯⼼主义在考查历史时,⼈民群众和物质⽣产都在他们的视野之外,没有深⼊到⼈民群众和物质⽣产中去,因此找不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所以本题的四个选项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缺陷。 26、【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