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本诗描写诗人最爱春天在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的白沙堤上行走。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澹澹的湖水就在脚边,仿佛走在水面上;湖面春水初涨、水波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赞美西湖的春色,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是从静态来咏春。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景象。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臵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 在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花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呀。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一方面点明初春时节,花未盛开,同时还将花拟人化,显示它们茁壮成长日新月异的无限生命力。
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忍不住将其写入了诗中,没想到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行不足”是游览的还不够,表现兴致之高。诗人直抒胸臆,直接倾吐自己对西湖的感受。
诗到这里夏然而止,到底湖东是什么样子呢?除了“绿杨阴里白沙堤”以外,没有细说。要
明白,不是没的可说,而是没必要再说了。诗人在前面已经描绘了孤山、贾亭的秀丽景致,这里又说“最爱湖东行不足”,那就完全可以想象湖东的景致一定是另外一番天地了。这是一种衬托手法,以前衬后、以景衬情,既避免了描写的重复,又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虽然是描写钱塘湖初春的湖光山色,但通篇都洋溢着诗人的欢悦之情。全诗八句,五十六个字,初看起来,平淡无奇,明白浅显。其实他是作者经过周密的观察和体味,提炼熔铸而成的。仿佛画家在淡描勾画,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一幅构思新颖的西湖春景图。这八句诗中,诗人着重写了水、莺、燕、花、草等五种客观景物,每种景物都带有初春的特征:水面是“初平”,莺是“早莺”,燕是“新燕”,花是“乱花”,草是“浅草”,这些景物各个清新活泼,招人喜爱。它们所形成的清新别致画面也充满了喜气。可以说铺叙之中都蕴含着情。最后诗人将铺染景物与直抒胸臆相结合,写出了“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使诗的欢悦之情达到了极点。
这首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几乎全是用口头语言。
诗人按照律诗的要求,在第二、三联运用了极为工整的对仗,一气贯注,显得非常活泼、清新、明快。在第二联中,用“莺”对“燕”,“早莺”对“新燕”,“早莺争暖树”对“新燕啄春泥”,“几处”对“谁家”。在第三联用“花”对“草”,“乱花”对“浅草”,“迷人眼”对“没马蹄”,“渐欲”对“才能”。全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不仅字面相对,结构也相对。
这首诗艺术上的另一个特点是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静动结合,远近错落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描写了孤山寺一带到白沙堤一带的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很自然。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诗人游览路线始于孤山寺,止于白沙堤,湖东是主要的游览之地,可谓线条清晰。按照题目“湖春行”来布局谋篇,首联写“湖”,第二、第三联写“春”,尾联写“行”,可谓层次分明。首联写山、寺、亭、水,是静景;第二联写莺、燕,是动景;第三联写花、草,又是静景;尾联写行人,又是动景。全诗由静到动,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动,变化多姿,迭宕起伏。如果我们用现代摄影技术来描绘一下,就是,首先出现在眼前的是远景,是孤山、寺院、亭阁、湖水构成的大背景。然后将镜头向前推移,继续出现的是莺、燕、花、草构成的中景、近景或特写镜头。接着再将摄影机拉开顺着诗人脚步向湖东拍摄,留给我们的则是一道长长的白沙堤。这样,我们从上下、左右、前后、远近各个角度都能窥测到钱塘湖的美景,无不给人以立体之感。这样的布局足见诗人构思之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