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青藏铁路敢死队作文
杜榕桓,1932年9月21日出生在安徽宿州,他是我国高原冻土科学研究的先行者和领导组织者之一,是泥石流科学领域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还是国家攻关项目“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的项目负责人之一。现任中科院成都山地所资深研究员、研究生导师。
杜榕桓说:“不搞泥石流不知道什么是危险,不搞冻土不知道什么是艰苦;搞泥石流就是一难,二险,三苦。苦中有乐,这种乐才更甜。”
科考野人
今年83岁的杜榕桓,给人的印象非常爽朗,言语中不时带点小幽默和小调侃。这位著名地貌学家说,他一生中,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野外,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野人”。
野外惊险自不必说,因为在科考中伤了双腿,如今只能靠拐杖行走。他的左腿是在1973年复查川藏公路泥石流防治工程时摔的。考察完腊月大塌方路段第4条泥石流后,突遭暴雨,杜榕桓指挥大家撤退,自己却是最后一个出来的。雨大路滑,他从6米高的悬崖上摔了下去,左腿膝关节软组织受伤,韧带撕裂,当时就不省人事了。另一条腿是在1982年考察东川小江流域的时候受伤的,江水很凉,留下了急性关节炎的后遗症。
在古乡沟考察时,他和科考队员们一起观察了85次泥石流,掌握了世界上最宝贵的泥石流资料,一条沟一年内能爆发泥石流85次,这属于世界奇闻。当时科考队为了在源头观测就住在山上,几个月不下来,还组织敢死队去最危险最近距离的现场。有一次杜榕桓走在前面,突然一个大石头滚了下来,他迅速躺下,大石头刚好从他肚皮上飞过去。
杜榕桓说,没有上过冰山就不叫冰川学家,没有亲眼观察过泥石流就不叫泥石流学家。1986年,杜榕桓获得了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章,他还是最早一批特殊津贴的
获得者,并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一等奖等荣誉。
步入晚年的杜榕桓没有遗憾,他还写下两首诗勉励自己:一首是“你老我老他亦老,自然规律难避绕。发挥余热尽心力,老有所为乐淘淘”;另一首是“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今八十小老弟。回首科学创业路,笑看此生无憾遗”。
冻土研究
1960年,高山冰雪队与兰州地理室合并成由施雅风领导的冰川冻土积雪研究所。在施雅风的倡导和组织下,研究所成立了冻土学科组(周幼吾任组长、杜榕桓任副组长),在中科院率先开拓了青藏高原冻土研究。为配合青藏铁路兴建,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周幼吾和杜榕桓组织了青藏高原冻土考察队,沿青藏公路开展了格尔木至拉萨的高原冻土综合考察,查明自昆仑山西大滩至藏北那曲间的600多公里_范围内分布有连续发育的多年冻土层,厚达十几米至一百多米,考察队还对冻土的形成、结构特征、冻土冰缘现象、冻土发展演变等及其对铁路工程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研究。
杜榕桓说,修建青藏铁路最大的难题就是高原冻土,冻土如果没有处理好,路基不稳,天冷时地面就会冻胀鼓起来,天热时发生融陷,地表就会陷下去。
杜榕桓说,光看地面看不出冻土,至少要挖8-10米的坑,而且不能爆破,只能手挖。“都是自己挖,没钱雇临时工。”当地气温晚上可达零下二十摄氏度,有人耳朵都冻坏了,只有把耳朵割掉,也有人手都冻黑了,就赶快把手锯了,不然整个人都会残废;大伙儿两年里都吃不到油,没有拼搏精神是上不去的,即便是28岁正值壮年的杜榕桓,一上青藏高原就指甲塌陷,狠狠地掉头发……
考察结束后,考察队提交了冻土考察报告,这是青藏高原冻土考察研究的处女作,填补了冻土学研究的地区空白和学科空白,对建立发展高原冻土科学和青藏铁路的兴建与畅通,起到了奠基作用。
识破冰川
1963年,杜榕桓调入泥石流考察队,当时泥石流还不叫泥石流,叫冰川爆发。 “冰川爆发指冰川突然从山上飞落下来。当时开辟川藏路,到了境内就遇到了泥石流,人们也不清楚情况。此后泥石流越来越多,有时还不止一个地方,一次有几十条沟同时爆发,川藏线于是断线不通了。”杜榕桓说,1963年7到9月,施雅风和他专程前往,预查“冰川爆发”灾害,提出科考方案,探寻解决途径。
在路过唐古拉山时,地质队的同志听说施雅风的小队来了,就请施雅风给他们讲冰川,杜榕桓讲冻土和冰缘地貌,并邀请他们一起去考察冰川。下午2点开始登山,上到冰舌已是下午5点,刚看了几个冰裂缝,突然暴风就来了,接着是冰雪冰雹,天也陡然变黑,这就是雪暴,把大家都吓坏了。好在杜榕桓熟悉冰缘冻土,蹲下用手去摸地表,一摸就知道哪儿是南哪儿是北。于是,他赶紧喊大伙儿传话“手拉手跟着走”。9公里的路程,连滚带爬第二天早上5点才到达公路……经实地考察与访问座谈,预查后他们第一次提出了“冰川泥石流”的概念。到了拉萨,他们又在交通厅杨宗辉的陪同下到川藏公路“冰川爆发”重灾区预查,这次考察耗时3年,杜榕桓任中科院冰川泥石流综合考察队队长,全队由80多人、11个专业组成,出色完成了预定的考察任务。
1981年起,杜榕桓开始了长达8年的云南东川泥石流综合考察。经过考察,他们完成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化的东川泥石流观测站,并实施了东川市小江流域泥石流综合减灾试点工程。这次考察获得了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个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