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Ⅳ ・ 科技信息 原机械工业部、中汽协名誉会长何光远分析,2010 年报废汽车超400万辆,根据目前汽车产销量预测,十 日本在体外培育出实验鼠精子 日本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成功地在体外将实验鼠 年后年汽车报废量在1500万辆以上。此外,2010年我 国废钢使用量为9400万吨,占粗钢产量的15%,西方 的精原干细胞培育成了精子,这一成果将有助于男性不 育症的研究。日本横滨市立大学教授小川毅彦与理化学 研究所合作,从出生8天的雄性实验鼠体内提取出精原 干细胞,并从出生5天至8天的实验鼠体内摘取精巢, 工业发达国家粗钢中的废钢使用率已经达到45%一 50%,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早期“城市矿产”开发装备的产品形态,主要是资源 再生行业通常使用的抓料机、电缆剥皮机等简易设备。 对物料分选,除人工处理以外,便是利用矿山选矿设备、 然后将精原干细胞注入精巢的生精小管内,经过43天 的培养,精原干细胞发育成了精子细胞。 野蛮焚烧或直接填埋处理。工业发达国家对城市废弃 物的处理,则大多选择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全世界“城 市矿产”开发装备的发展相对滞后,由此带来的环境破 坏、资源浪费,触目惊心,因此积极创新和突破“城市矿 产”开发技术和装备已经刻不容缓。 (来源:科技日报) 美研制出将人体运动转化为 电力的装置 据负责该项研究的汤姆・克鲁彭金和・阿什利・泰勒 介绍,人体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丰富的能量宝库。一个人 走一步就能产生6瓦到8瓦的电能,而如果是短跑冲 刺的话,产生的能量则大约相当于1千瓦的电力。此 外,人体的体温、呼吸、心跳、脉搏甚至血液流动都能够 被转化为电能。只要将其中一小部分高效利用就足以 满足诸如手机、平板电脑、MP3这些便携电子设备的用 电需求。 + 克鲁彭金说:“一直以来,我们都不缺能量,缺的是 能将其转化为电能的技术和设备。”目前使用较多的能 量捕获技术,大都用在如风力或太阳能发电这样的大 功率发电装置或如计算器、手表、传感器这样的小型装 置上,而处于两者中间的、满足便携式电子设备用电需 求的能量捕获装置却几乎是一片空白。虽然太阳能光 电转化技术在便携设备中被广泛采用,但直接的阳光 照射并不如人体运动那样易得、方便,因此,这项能将 人体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技术将是一项极有意义的尝 试。 (来源:科技日报) 研究人员利用这些精子细胞,通过体外受精培育出 52个受精卵,然后植入雌性实验鼠体内,最终产下5只 小鼠。这5只小鼠都健康成长,其中3只雌鼠后来通过 自然交配,又产下了21只小鼠。研究小组由此认为利用 这种方法培育的精子具有正常功能。 研究人员还利用精原干细胞正常、但精巢内其他细 胞异常以致无法产生精子的不育实验鼠进行了相同实 验,将它们的精原干细胞注入正常实验鼠的精巢生精小 管培养,也生成了正常精子。研究小组据此推测,一些男 性不育症患者的精原干细胞也有可能是正常的。 这一成果发表在新一期英国《自然・通信》网络杂志 上。小川毅彦说,虽然这项技术目前还无法直接用于人 类,但通过观察试管中精子在精巢内形成的过程,可以 弄清精子形成的必要条件,从而有助于对男性不育症的 研究。 (来源:科技日报) 欧洲观测者发现50颗太阳系外 行星 欧洲南方天文台日前发现了50颗太阳系外行星, 其中一颗可能有适宜生命存在的条件。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研究人员14日对当地媒体 说,欧洲天文观测者利用欧洲南方天文台设在智利的高 精度径向速度行星搜索器发现了这些太阳系外行星。他 们认为,这是迄今一次性发现太阳系外行星数量最多的 一次。 研究人员说,最新发现的行星中有16颗“超级地 球”行星,即外部环境与地球类似、但质量要大好几倍的 科技信息 ・ V ・ 行星。其中有一颗代号为“HD85512B”的行星,其质量 是地球的3.6倍,位于距地球36光年的船帆座,其运行 改自己的化学性质从而适应不同的环境。克罗宁暗示, 他的最新研究能证明这一点,他们最新展示的就是第一 个可以进化的气泡。 轨道与主恒星距离适宜,具有支持生命存在的条件。 太阳系外行星泛指在太阳系以外的行星,迄今人类 已发现超过500颗此类行星。 目前,该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其他合成生物学家 对此持保留意见。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的曼努埃尔・泡 (来源:科技日报) 卡指出,克罗宁的气泡永不会成为像生命一样的物质, 除非它们能携带类似DNA(脱氧核糖核酸)的物质以实 现自我复制和进化。 英制造出基于无机物的类似 生命细胞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9月14日报道,英国科 学家用含有金属的巨型分子,成功地制造出了类似于 如果克罗宁的研究得到证实,那么存在外星生命的 可能性将大大提高。日本东京大学基础科学系的牟中原 说:“很可能存在着一些并不基于碳的外星生命。比如, 水星上的物质就和地球上的物质大相径庭,可能存在由 无机成分形成的生物。尽管克罗宁暂时还无法证明这一 点,但他指出了一个新方向。” 细胞的气泡,并赋予它们一些类似生命的特征。研究人 员希望诱使这些气泡演变成完全无机的能自我复制的 (来源:科技日报) 实体,以此证明存在着完全基于金属(无机物)的生命。 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德文版《应用化学》杂志上。 格拉斯哥大学的李・克罗宁通过将由钨(占大多数) 和其他金属原子、氧、磷结合形成的多金属氧酸盐简单 地在溶液中混合,让其自我组装成了像细胞一样的球 非传染性疾病已成最大的致死 病 病因 世界卫生组织今天发布了一份最新统计报告,详细 说明了193个国家在非传染性疾病方面所面临的形势 体,并将得到的气泡称为无机化学细胞(icHELLs)。他 还通过修改其金属氧化物骨架,让其拥有了一些天然 细胞膜的特征,比如,能有选择性地让不同大小的化学 物质进出细胞膜,以此控制细胞内可发生何种化学反 应(这是特定细胞的一个关键特征)。 克罗宁团队还在气泡内创建出了模拟生物细胞内 部结构的分隔。更妙的是,他们已开始朝气泡填充设 及其发展趋势,并为各国指明了防治工作中的重 点,以便更有效地应对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症和慢性 呼吸系统疾病这四大杀手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非传染性疾病已经发展成为 当今世界最大的致死病因,每年可夺去3600多万条生 命,约占全球总死亡人口的63%。其中心血管疾病占这 类死亡的48%,癌症占21%,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占 备,通过让一些氧化物分子与感光染料结合来进行光 合作用。克罗宁说,早期的研究结果表明,他能制造出 一个膜,其受到光照时,可将水分解成氢离子、电子和 氧,这是光合作用的第一步。克罗宁表示:“也有迹象表 明,我们可以激发质子穿过该细胞膜以建立一个质子 梯度,这是利用太阳能的另一个关键阶段。如果能将所 12%,糖尿病占3%,如不立即采取有效行动,预计到 2030年,死于非传染性疾病的人口将会超过5200万 人。导致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持续恶化的原因,除了 有步骤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我们就能创造出一种带有 类似植物代谢成分的自供电细胞。” 人口老龄化以及传染病致死率下降等因素外,随着社 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 克罗宁早在去年就已证明,可让多金属氧酸盐彼此 加快,由生活方式转变造成的慢性病发病率升高正在 成为人类"3-代疾病发展的总趋势,尤其是在中低收入 国家,这种状况更加突出。 互为基质来实现自我复制。他现在正大规模地制造气 泡,并将其注入装满了酸碱度不同的物质的试管和烧 瓶阵列中。他希望这种混合环境将只使最适合的气泡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列出了每个国家不同的非传 染性疾病致死人数的详细情况,采用每个国家一个页 生存。他表示,从长远来看,真正的考验是细胞能否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