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重庆市2020届高三5月(二诊)调研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解析

重庆市2020届高三5月(二诊)调研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解析

来源:刀刀网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5月调研测试卷文科综合 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一、选择题

1.《左传》记载,鲁宣公九年,“春,王使来征聘。夏,孟献子聘于周。王以为有礼,厚贿(回赠)之。”终春秋之世,鲁国四次遗使聘周,遣使出聘齐国十六次。这表明当时 A. 政治往来礼仪对等 C. 齐国成为天下霸主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鲁国四次遗使聘周,遣使出聘齐国十六次”可知,当时齐国的权威竟然比周王室还要大,这说明周天子的地位受到动摇,封建趋于动摇,故选D;征聘即征召诸侯聘问,是上对下的关系,而非对等关系,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的政治状况,而非经济状况,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材料没有说明鲁国遣使出聘其他诸侯国的状况,无法得出齐国是天下霸主的结论,排除C。

2.根据以下考古发现,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8世纪 C. 唐代四川地区印刷业发达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残本或残片的标注可知,几件印刷品都和四川有关,这说明唐代四川的印刷业比较发达,故选C;由材料我们只能得出印刷术在公元8世纪就已有之的结论,但其是否就是发明于8世纪,还需要更多考古资料的证明,排除A;与A项同理,我们只能得出否叫在唐代已经传入四川的结论,“开始”这个程度词的运用欠妥,排除B;不能仅凭三本书籍就断定手工抄写已经被完全取代,D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

3.研究表明,宋廷岁入税钱额,北宋时最高为6000万贯,相当于晚唐时的7.5倍;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达到8000万贯,仅绍兴府征收的免役钱、折帛钱等杂税就有100万贯。这一变化

A. 保证了收支平衡

B. 各地经济交流密切 D. 封建趋于动摇

B. 佛教在唐代开始传入四川 D. 刻印书籍取代了手工抄写

B. 表明南方成经济重心

C. 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 【答案】C 【解析】

D. 说明宋朝国力强于唐朝

【详解】由材料“相当于晚唐时的7.5倍”可知,宋朝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而这会推动农业的商品化发展,故选C;材料没有提及的财政支出状况,其是否能保证收支平衡,我们无从得知,排除A;材料没有说明北方的赋税状况,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国力的强弱还和政治、军事等因素相关,D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

4.清初,顺治帝命人翻译《洪武宝训》,以满汉文字颁行天下;康熙帝在位期间两次登临泰山祭祀,并撰文论证“泰山实发龙于长自山”。其意在 A. 承继中原制度 控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翻译《洪武宝训》”“两次登临泰山祭祀,撰文论证‘泰山实发龙于长自山’”可知,清意在通过一系列封建仪式以强化满族统治中原

合法性,在人们心中树

B. 树立王朝正统

C. 彰显文教治国

D. 加强思想

立清朝是王朝正统的观念,故选B;承继中原制度的目的也在于王朝正统观念的塑造,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清朝对孔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尊崇,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登临泰山祭祀是一种政治仪式,它不是一种文化的手段,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5.1878年,出使欧洲的曾纪泽写道:“泰西之轮楫,旁午于中华,五千年来未有之创局也。天变人事,会逢其适。”这一看法 A. 揭露了殖民侵略本质

C. 提出通过商战以挽回利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曾纪泽认为西方船炮的东来,造成了五千年未有之变局,世变了,人们的学

习态度、治世方法就应该也随之变通,这体现了他强烈的忧患意识,故选D;材料中曾纪泽并

未殖民侵略的本质进行论述,排除A;材料中曾纪泽的观点还停留在器物层面,没有深入到政

治改良的层面,排除B;C项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曾纪泽在材料中并未提及商战的相关内容,排除。

6.据统计,1912—1922年间,上海、天津、汉口三地所建的32家棉纺织厂中,21家为商人

的的B. 成为政治改良的先声 D. 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

所办,6家为官僚所办,2家为士绅所办。据此可知,当时 A. 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C. 新式工业分布极不平衡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21家为商人所办,6家为官僚所办,2家为士绅所办”可知,私人所办工厂数量有所增加,这说明民间私人资本趋于活跃,故选B;材料没有提及除棉纺织业外其他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材料是整体上分析了一下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并未就具体的城市进行数量上的比对,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材料没有提及外资企业的发展状况,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7.1946 年4月颁行的《陕甘宁边区原则》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各级人民代表会议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此后,各区的政权组织形式开始由参议会向人民代表会议过渡。这一调整 A. 适应了民主发展新形势 C. 推动了各党派联合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显示的时间点为战争时期,将国家权力下放给民众,有利于树立人们的主人翁意识,适应民主发展的新形势,故选A;抗日战争在1945年已经结束,排除B;从材料内容看,其不涉及党派问题,排除C;人民代表大会制在建国之后才确立,排除D。

8.2017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向中国颁发“社会健康治理杰出典范奖\",以表彰65年来中国爱国卫生运动的辉煌成就,以及为解决公共卫生间题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下示组图,表明爱国卫生运动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

B. 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B. 民间私人资本趋于活跃 D. 列强在华经济势力削弱

A. 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C. 以振兴农村经济为基础 【答案】A 【解析】

B. 加强宣传,移风易俗 D. 以不断加大投入为保障

【详解】由图片中的文字信息“身体健康,除尽国害”“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可知,爱国运动卫生运动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党充分发动了群众的力量,走的是依靠群众的路线,故选A;如果不依靠群众力量,仅靠宣传是无法取得成功的,排除B;材料没有提及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D项与B项同理,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9.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提出“黄金分割”这一美学定律;公元前5世纪雕塑家波留克列特斯按照数量关系,提出“头与人体”之比为1:7的和谐人体比例。这反映出古希腊

A. 民主政治促进文化活跃 C. 文化精神饱含理性内涵 【答案】C 【解析】

【详解】黄金分割美学定律提出的前提是对数的认知,和谐人体比例提出的前提是对数量关系的认知,这说明古希腊的文化精神包含理性的内涵,故选C;材料强调的是数学对文化发展的促进,而非民主政治和哲学,排除AB;材料的重点在于强调数学的作用,而非人的价值,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0.在14、15世纪的一些西欧城市,既有服务于教士作息的教堂钟声,还出现了适应市民生活的公共时钟。1370年,法国国王发布敕令,要求巴黎所有的钟表都要以宫廷时钟为准。“城市钟声”的变迁可以佐证,当时的西欧 A. 世俗活动脱离教会控制 C. 世俗王权已经高于教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还出现了适应市民生活

公共时钟”“要求巴黎所有的钟表都要以宫廷时

B. 社会处于发展转型时期 D. 科技进步推动时钟普及 B. 哲学探索推动思想 D. 人的价值得到充分肯定

钟为准”可知,城市钟声不再仅服务于教会,世俗的力量有所壮大,这说明当时的西欧社会正处于一个发展转型时期,故选B;西欧宗教改革在当时还未开始,世俗活动还未脱离教会控制,世俗王权还未高于教权,排除AC;当时的西欧社会还未开始工业,时钟并不普及,

排除D。

11.在德意志启蒙运动中,诞生了一系列德语期刊和德语协会。诗人克罗卜斯托克(1724- 1803年)从民族神话和历史中汲取灵感,运用德语创作了大量的民族史诗,被誉为“德意志所有诗人的老师”。这表明对于德意志人而言,启蒙运动 A. 侧重于文学领域 族语言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诞生了一系列德语期刊和德语协会”“从民族神话和历史中汲取灵感,运用德语创作了大量的民族史诗”可知,启蒙运动增强了德国的民族意识,故选C;材料未就其他社会领域进行描述,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德国的民族意识觉醒,而非自由精神,排除B;材料显示德语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其是否已经是统一语言,无从得知,排除D。

12.由图表可以得出,20世纪以来 各国工业在世界工业总增加值中的比重(%)

B. 传播了自由精神

C. 增强了民族意识

D. 统一了民

注:按照生产法计算产值的一般公式为:增加值=产量×价格—中间投入 A. 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 各国工业发展水平趋于平衡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印度、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数据增长可知,尽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但这些新兴的民族国家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这说明它们正在艰难复兴,故选D;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比重仍较大,这说明世界经济结构并未发生重大变化,排除A;材料的数据只反映总增加值的比重,但这不代表经济的总量,故无法得出发达国家盛极而衰的结论,排除B;对比表中各国的数据可知,各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仍处于失衡状态,排除C。

B. 欧美发达国家盛极而衰 D. 新兴民族国家艰难复兴

二、非选择题 (一)必做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时的国际援助大多是在盟国相互间进行的。战争结束后,1947年美国通过了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法案,并提出“马歇尔计划”。次年,马歇尔计划受援国成立欧洲经济合作组织以管理和利用该计划资金。1950年,美国对亚洲和西欧的军事援助分别达到159.2和918.1百万美元左右。同年,英联邦外长会议通过了援助南亚,东南亚国家以“防止主义”的计划,与此同时,苏联也向中国和东欧国家提供援助,并与东欧国家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50年,中国开始向朝鲜、越南,蒙古等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其中大多为无偿援助。

——据丁韶彬《国际援助制度与发展治理》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援助大事记 (部分)

——据杨枝煌、杨南龙《中国特色对外援助70年的基本图景及其优化建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初期国际援助的特点,并简析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时期“中国特色对外援助”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重大意义。

【答案】(1)特点:由美苏等大国主导;采用经济、军事援助等方式;带有浓厚的冷战色彩(意识形态色彩);具有结盟对抗性质。

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在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等方面形成尖锐对立;美苏力量相对均势,竭力采取除直接交战以外的一切对抗方式。

(2)表现:援助对象广泛,以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主;援助方式多样,包括优惠贷款、合资合作、人才培训、紧急灾害援助等;援助领域扩大,涵盖经济贸易、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援助目标注重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对外援助在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的框架下进行

等。

意义:推动了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展现了大国担当。 【解析】

【详解】(1)特点:由材料“美国对亚洲和西欧的军事援助……与此同时,苏联也向中国和东欧国家提供援助”可归纳为由美苏等大国主导,具有结盟对抗性质,并带有浓厚的冷战色彩;由材料“成立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军事援助……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可归纳为采用经济、军事援助等方式。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二战初期国际关系的变化、美苏的势均力敌等方面入手分析。 (2)表现:由材料“把对非洲国家的援助与贸易、投资相结合”“培养非洲国家培养……”“中国向美方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等信息可知,新时期中国的对外援助其援助对象广泛,但以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主,且援助方式多样,包括优惠贷款、合资合作、人才培训、紧急灾害援助等;由材料“宣布在农业、教育、医疗卫生、免债……”可知,新时期中国的对外援助其援助领域不断扩大,涵盖经济贸易、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由材料“鼓励中国企业与受援国企业合资、合作经营”可知,其援助目标注重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由材料“为促进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可知,对外援助在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的框架下进行。

意义:结合所学可从对内和对外两个角度展开分析。从对内角度看,对外援助可以为中国营造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同时还可以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稳定的国际局势;从对外角度看,对外援助可以推动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汉武帝时期在河西走廊西端设敦煌郡。 敦煌成为汉朝统辖西域的军政中心,也是“华戎所交一大都会也”.魏晉时期中原战乱,士族文人迁居河西,敦煌地区儒学兴盛。佛教也在敦煌传播开来,僧人乐尊开凿莫高窟的第一所石窟。唐朝前期,丝绸之路全线畅通,胡商坐地敦煌从事商贸活动,敦煌成为国际大都市,石窟艺术达到全盛时期。历史上东晋法显、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元时马可·波罗东来,我国丝织品、纸张等传往西方,均经敦煌而行。到宋元时期,敦煌失去中西交通枢纽地位而逐渐衰落。

——摘编自顾春芳《樊锦诗自述一 我心归处是敦煌》等

根据材料信息,就敦煌的发展简史提出一个明确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和总结。(要

求:观点明确,闸述须有史实依据,总结要有一定提升。) 【答案】观点角度:国家统一强盛促进敦煌

兴盛;丝绸之路(中外交通)的变迁影响敦煌兴

衰;敦煌文化是民族融合与中外交流(佛教文化艺术)的产物;敦煌(文化)体现出中华文明兼收并蓄、融合创新;开放、交融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等。

史实阐述:史实紧扣观点,至少从两个不同的维度对观点进行阐述,史实及史实分析准确,可以采用材料以外的史实。

逻辑表述: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和升华。 【解析】

【详解】首先,结合敦煌的发展史可从敦煌兴盛的原因、衰亡原因、兴衰的历史教训等角度提出论点。如从兴盛的角度可提炼出论点为“国家统一强盛促进敦煌的兴盛”。

其次,结合材料所列史实及所学举例说明论点。如在论证“国家统一强盛促进敦煌的兴盛”这一论点时,可用汉代张骞通西域、汉末时丝绸之路的闭塞等史实进行一正一反的说明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最后,紧扣论点进行再次的点题说明。 (二)选做题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的材料 自西汉宣帝时设常平仓,历代都把常平仓当作一种调剂粮食价格和备战备荒的制度。安史之乱后,刘晏任户部尚书,着手恢复改革遭到破坏的常平制度。他在全国各州都建立常平仓,改常平业务由各州县自办为直接经办,减少中间环节。除做好粮食常平外,刘晏在交通不畅的地区,平常时期把盐储备起来,到缺盐的时候就开仓平价售盐,此外,刘晏以力量,在扬州和东南各州低价收购各种轻货和土特产品,通过漕运输入京师或其他高价地区出售,同时又在这些地区采购、运销其它低价土特产品。同时在各道设置巡院,高薪雇佣“疾足”,把各地的灾情丰歉情况,以及商品价格动态传递到京城,“四方物价之上下,虽极远不四五日知,故食货之轻重,尽权在掌握,朝廷获美利,而天下无甚贵贱之忧。”

——据周道生《论刘晏的经济改革及其历史意义》等

(1)根据材料,概括刘晏改革常平仓制度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晏常平仓制度改革的影响。

【答案】(1)举措:由统一管理、 直接经办;扩大常平仓的储备项目;设置专门机构,搜集粮食物资的市场信息;将仓储和理财相结合,通过低买高卖获利。

(2)影响:有利于稳定物价,促进市场流通;有利于增加收入,巩固统治;减轻了人民

负担,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稳定;其经济干预措施为后世提供了借鉴。 【解析】

【详解】(1)举措:由材料“改常平业务由各州县自办为直接经办,减少中间环节”可归纳为由统一管理、 直接经办;由材料“在全国各州都建立常平仓”可归纳为扩大常平仓的储备项目;由材料“在各道设置巡院……把各地的灾情丰歉情况,以及商品价格动态传递到京城”可归纳为设置专门机构,搜集粮食物资的市场信息;由材料“在扬州和东南各州低价收购各种轻货和土特产品,通过漕运输入京师或其他高价地区出售,同时又在这些地区采购、运销其它低价土特产品”可归纳为将仓储和理财相结合,通过低买高卖获利。 (2)影响:由材料“四方物价之上下,虽极远不四五日知,故食货之轻重,尽权在掌握,朝廷获美利”可知,低买高卖的策略既有利于稳定物价,促进市场流通,又有利于增加收入,巩固统治,同时物价稳定了,又可以减轻了人民负担,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稳定;另外结合所学可从其为后世提供借鉴入手分析。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实施石油禁运和大幅提高油价,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造成严重的冲击。战后美国调整了一边倒地支持以色列的,重视发展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1974年3月,沙特宣布结束石油禁运,美国与沙特在贸易、政治、军事等领域广泛合作,利用与沙特的特殊关系影响石油产量和价格。石油危机也让美国意识到联合石油消费国的重要性。1974年 11月,在美国的组织协调下,西方石油消费国成立了国际能源署,国际能源署成立后,提出制定各成员国能源节约计划和石油储备应急计划:加速开发新能源,实现能源;要求各成员国加强内部协调,同石油输出国组织进行对话与合作,以确保石油价格与供給的安全。

——摘编自殷蕾《1973年石油危机后的美国石油外交战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石油危机爆发后美国石油外交战略的目的和手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石油安全调整的影响。 【答案】(1)目的:稳定国际石油市场,维护本国石油安全。

手段:调整与沙特等产油国的关系;加强石油消费国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2)影响: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阿关系,巩固美国在中东的地位和利益;对阿以关系及中东和平进程有一定积极影响;推动西方国家的能源战略和经济结构的转型;但并未解决国际石油市场和中东地区的诸多矛盾和问题。 【解析】

【详解】(1)目的:由材料“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实施石油禁运和大幅提高油价,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造成严重的冲击”可知,其目的是稳定国际石油市场,维护本国石油安全。 手段:由材料“调整了一边倒地支持以色列的,重视发展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可归纳为调整与沙特等产油国的关系;由材料“西方石油消费国成立了国际能源署……要求各成员国加强内部协调”可归纳为加强石油消费国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2)影响:结合材料中对阿拉伯国家关系的调整可知,美国石油安全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阿关系,巩固了美国在中东的地位和利益,同时这一调整对阿以关系及中东和平进程有一定积极影响;由材料中国际能源署的成立可知,美国石油安全的调整会推动西方国家的能源战略和经济结构的转型;最后,结合所学可知,尽管美国的石油安全一定上协调了各方的矛盾,但最终并未解决国际石油市场和中东地区的诸多矛盾和问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周谷城(18-1996年),湖南益阳人,著名历史学家。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周谷城独力撰著《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为中国历史编纂学的进步做出创造性贡献,长期以来,欧洲史家将欧洲史作为世界史中心,国内史家讲世界史也只是简单地把国别史加起来,“单纯堆砌零碎事件多,阑明有机组织统一整体者少\"。1949年,周谷城著成《世界通史》三卷,第一卷叙述了尼罗河、西亚、爱琴,中国等六个古文化区的并存发展与相互渗透,提出“印度、中国、希腊、罗马是可以相提并论的\";第二卷论述了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3世纪,欧、亚、非的发展及日趋频繁的相互往来,并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出现比欧洲早得多;第三卷论述了16 至18世纪以吸收了亚非文明的欧洲为重心的世界历史。此外,他还撰文介绍了如《史记》。《汉书》、《大唐西域记》等史学典籍对古代外国史研究的价值。

——据陶用舒、易永卿《论周谷城对史学的贡献》等

(1)根据材料,概括周谷城世界史研究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谷城世界史研究的积极意义。

【答案】(1)思想:世界历史发展不是以欧洲为中心,而是多元发展的;世界历史是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渗透的、统一整体的历史;主张利用中国传统更学为世界史研究服务;重视历史比较研究方法,注重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等。

(2)意义:打破了“欧洲中心论”,有利于更全面、准确、客观地认识人类历史;肯定了中国传统史学和中国历史的世界地位,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丰富了史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为我国以至世界的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 【解析】

【详解】(1)思想:由材料“叙述了尼罗河、西亚、爱琴,中国等六个古文化区的并存发展与相互渗透,提出‘印度、中国、希腊、罗马是可以相提并论的’”可知,其认为世界历史发展不是以欧洲为中心,而是多元发展的,同时他也认为世界历史是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渗透的、统一整体的历史;由材料“介绍了如《史记》、《汉书》、《大唐西域记》等史学典籍对古代外国史研究的价值”可知,其主张利用中国传统史学为世界史研究服务;由材料“论述了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3世纪,欧、亚、非的发展及日趋频繁的相互往来,并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出现比欧洲早得多”可知,其重视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注重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内在规律。

(2)意义:结合上述归纳出的思想一条条进行推导即可。如其历史发展多元论可知,它可以打破“欧洲中心论”,有利于更全面、准确、客观地认识人类历史;如其对中国传统史学的重视可知,这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如其对比较研究法的重视可知,它可以丰富史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为我国以至世界的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