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策略研究》专题讲座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调查提供的数据显示,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并有持续增长趋势。 “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处于这种“三缺”状态,由此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突以及一系列社会问题。
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大家一定都见过很多了。我想一提到留守儿童,大家眼里一定会浮现出孩子们一张张稚嫩的脸,而他们的眼里闪烁着泪花,而那泪花里则流露出他们对父爱、母爱的渴望……是啊,这些孩子们都生活在农村,而父母们大都进城打工去了,他们独自在家生活着,最多也只有爷爷奶奶相伴。尽管如此,那些孩子们仍然品学兼优,十分的争气;但是,也有不少孩子的性格开始变得孤僻,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当然,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当下最值得关注的焦点,但我认为他们的父母更值得人们去思考。不仅要给他们经济上的帮助,还要给他们精神上的帮助。友情的力量也不要忽视它,它很强大的。虽然不能代替亲情,但也能有所帮助。
(一)心理上存在阴影——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乏,与外界接触交往机会少,有一定抑郁心理,性格内向封闭、不善于与人沟通;自卑感严重,与同学在一起总是听别人说,感觉自信心不足;逆反心理较强,内心比较敏感,往往因一点小事而有强烈的反应,对别人批评教育接受认可程度不够,甚至产生对抗行为。有些学生受不良影视影响,一旦受到不良因素诱导,不谙世事,对社会充满新鲜好奇的儿童少年很容易干出危险出格的事来。
由于得不到正常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较差,人际交往也比较敏感脆弱。失缺了爱的环境的熏陶,以致成为儿童未来人格发展的障碍。
(二)安全上增加隐患——由于父母疏于照顾,临时监护人又因种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监护权,导致留守儿童少年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受到意外伤害不能及时处理。目前农村适合孩子的公益性娱乐设施很少,而社会上诸如网吧、游戏厅、不良报刊、黄色碟片等无不污染毒害孩子幼小的心灵,不少留守儿童因无人严格管教经常出入未成年人的场所。有些是非观念差、意志薄弱的孩子,一旦被坏人引诱后,就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品行上缺乏管教——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偏差:一是重养轻教。留守儿童的父母一般让祖辈监护,年迈的监护人在抚养孙辈的同时还要料理家务,管理农田,精力有限,很少考虑孩子教育问题;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祖辈监护人出于“隔代亲”心理,多娇惯溺爱孩子,容易使孩子养成放纵、任性的行为习惯。二是重智轻德。在一般农村人看来,孩子不犯法就不存在品德问题。与孩子交流的内容只集中于成绩怎么样,考了多少分,忽视对孩子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三是重物质轻精神。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孩子有一种歉疚感,出于补偿心理,便尽可能地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多给孩子零花钱。在与孩子相处的有限时间里,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是无理要求,而从来没有想到多与孩子沟通从媒体上给予更多的关爱。
(四)学习上缺少帮助——少数留守儿童具有较高的学习性、自主性,自我要求严格,能够体谅成人的辛苦,学习成绩优秀;大多数留守儿童却因放学回家后无人辅导功课,学习遇到困难时感到无助而表现出学习兴趣不高,上课精力不集中,成绩一般等情况。部分学生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存在辍学的隐患,少数学生学习自觉性和学习成绩都较差,不服从监护人和教师管教,自我放任,有逃学经历,成为问题学生。
(五)生活上缺人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主要靠外出务工父母寄钱回家或在家的临时监护人提供。大多数孩子家庭比较贫穷,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极其艰辛,更有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良和调理不当,身体发育和健康状况不佳。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到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期望家庭、社会能与学校一起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共同探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更为有效的途径。
《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策略研究》专题讲座
“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许多的烦恼和问题需要有倾诉的渠道和正确的引导。但由于父母在外,长期不在身边,不能满足孩子情感交流的需要,即使父母一方在家,也因为忙于家务和其他劳动,无暇顾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影响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对于成长中的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关爱是极其重要的。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中,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沟通,有的甚至很少见面。其中与父母“半年一次”见面的为65%,“一年一次”见面的为34%。在与“留守儿童”的座谈中,除个别孩子不想或偶尔想父母外,他们大都表示经常想念在外的父母,有的甚至一提起父母就泪眼汪汪。
由于割舍不了亲情和血缘关系,大多数孩子思念父母,他们希望经常与父母见面或与其呆在一起,可实际上无法做到,有的只能通过电话等方式与父母偶尔联系。与父母打电话,父母主要是问学习和平安情况,最多叮嘱几句就完了,其实孩子更渴望与父母有更多的情感交流,不少孩子觉得电话远远不能满足自己和父母的沟通。据代养人反映,当父母
回来探望时,孩子变得听话、活泼、兴奋,当要离别时,他们难过或大哭,不愿分开,孩子面临着剧烈的情感冲突,难过的情绪有时要持续好几天。
家庭教育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儿童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在三种新型家庭中,所受的家庭教育是残缺不全的。
监管人监管不力。单亲教育精力不到位。留在家里的母亲或父亲既当爹又当妈,上有老,下有小,里外家事一大堆,常常自己忙得不可开交,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培养。
祖辈监管力不从心。祖父辈老人,文化低,根本无法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与教育方法也有局限性,缺少教育孙辈的能力,并且与孩子存在较大的代沟,难于沟通与交流。对孩子,他们往往只能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上,而没有心理方面、学习方面、品德方面深层次的关心与教育。而且隔代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溺爱、过度照顾、过度担心,这无疑会对孩子的心理和品德发展起到不利的作用。比如老人对孙辈爱之过度,他们对孩子生活上本来能自理的事和力所能及的劳动也愿意包办,久而久之,养成了依赖性和懒惰性,结果使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意志薄弱,怕困难。
亲戚监管责任不到位。作为亲戚,往往对孩子的不良表现也不敢或是不愿多作批评:父母不在,万一批评后,出了事情责任谁来承担?也有的认为反正不是自己亲生孩子,管严了孩子会记恨的。所以通常只能解决他们的起居和温饱问题,不能严格管教及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
我们在电话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家长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挣更多的钱,为家庭生活
和孩子成长提供坚实的经济和物质保障。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关注和考虑得较少,往往停留在学习有没有进步、考试有没有考95分以上等浅层问题,没有全方位地、深层次地思考家庭教育和品行发展问题。有的家长则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照样能挣钱,大学生照样打工,孩子读书好坏无所谓。他们给予孩子的往往都是物质的东西,缺少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关怀,没有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去教育孩子。这种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很容易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子女的情感的饥饿,严重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品行、心理和安全方面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不仅是学习上的“差生”,而且往往是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学生”。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打工,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有些孩子因此变得任性、自私或性格孤僻。由于亲情的缺失,无助感,被遗弃感,失落感的逐渐产生,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学校和监管人普遍认为,他们大都存在相对孤僻、内向、脆弱、自卑、不合群的问题,同时因为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不同程度地表现为不懂得关心人。消极情绪一直困扰着孩子,使他们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为任性、暴躁、极端的性格。调查表明,有60%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野蛮、冷漠、内向。他们在校表现为不遵守纪律,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同学,缺乏礼貌待人常识。
《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策略研究》专题讲座
儿童时期正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生转变和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确立的时期,在这个早期社会化的阶段,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外出打工不仅对他们的物质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塑造了一个留守儿童特有的精神世界。可以说,孩子们在欢呼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将孤寂地度过缺失家庭温暖的灰色童年。
(一)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情感交流状况
在调查中发现,一年中大半的时间里,留守家庭与外出打工者都被时间和空间的距离隔离在两个不同的生活世界。外出打工父母与留守儿童相处的时间都很少,每年大概有半个月至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这些外出打工父母回家一趟的机会成本非常高,尤其是对那些打工地点在省外的打工者而言。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无法进行直接的互动,他们只能以间接的方式来维系着彼此的亲情和关爱。电话已成为父母与留守儿童最重要的联系方式。由于电话费支出是一笔很大的开销,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之间通话的时间大多不长。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的时间在3分钟之内,只有两成多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电话的时间超过5分钟。在电话中,父母与孩子的谈话内容主要是关心孩子的学习表现和安全,以及是否服从监护人的管束,而孩子更多的是询问父母的身体状况。在这样短的通话时间里,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的交流仅仅停留于生活的表面,很难深入到彼此的内心世界。短暂而次数很少的通话无法真正弥补因父母外出打工而造成的对孩子关爱的缺失。所以,无论在留守儿童的生活上还是学习上,他们都不可能给孩子太多的关心,有的外出打工父母甚至与孩子之间出现了代沟,好不容易回家一次孩子还不愿意亲近他们,这也影响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农村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情感交流状况
从调查中发现,很多留守儿童和监护人的沟通存在着障碍。隔代监护人和亲朋监护人通常把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其次是学习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往往认为只要孩子平安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了,而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任其发展。同时,在父母另一方外出打工后,单亲监护人由于面临的是超负荷的劳动,加上自身文化素质偏低,他们往往忽略了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大多只停留在物质方面,势必影响到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照顾和教育方式。
很多留守儿童有心事时不太愿意与监护人诉说,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认为监护人不能理解自己,另一方面是因为监护人忙于家务,无瑕顾及他们的需求和感受。由于留守儿童与监护人情感沟通较少,部分留守儿童虽会向同龄的伙伴透露一下自己的心事,但更多的选择封闭自己,造成了性格上的孤僻或心理上的压抑。因此,在父母缺位的情况下,孩子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三)农村留守儿童与学校老师的情感沟通状况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长期外出(2年以上),父母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父母的权威性基本上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从而外在地加强了教师这一影响权威对孩子的影响。所以,留守儿童对教师亲密程度较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把对父母的情感依赖与需求、对权威的认同向教师转移,并且重叠于教师,特别是向班主任转移然而,遗憾的是,由于教师对留守儿童的评价普遍较低,使得多数留守儿童对教师敬而远之。多数教师认为留守儿童在个性特征上,常常表现为几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到自己。访谈中,多数教师认为工作特别繁忙,没有时间与留守儿童谈话,偶尔跟他们谈一次话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因此,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一些老师对这些学生采用一种“只要不出事,遵守学校的纪律,你想怎样就怎样”的管理策略,从而放任这些学生行为。此外,留守儿童的父母与学校教师缺乏沟通,使得部分教师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引导。再者,留守儿童数量之大,使得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让每一个留守孩子得到情感需要的满足和支持。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大部分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给有需要的孩子以心理救助。
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人还是学校老师,他们都没有把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看得非常必要,所以往往忽略了留守儿童情感方面的沟通需求。
由于留守儿童和父母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造成亲情教育的缺失,使得亲情关系出现障碍,很多留守儿童在心理上产生了许多困惑和问题,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日渐淡薄,易产生一些心理障碍
由于留守儿童在身心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关心,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独有的那份亲情和关爱,情感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稳固的亲子关系易发生破裂,亲情也会趋于淡漠。很多留守儿童在情感上不能理解父母外出,很容易导致对父母感情的疏远,甚至产生怨恨;另一方面,家长无法了解子女心理变化,对子女的歉疚往往用物质来弥补,与子女沟通的障碍加深。同时,由于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缺失安全感、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偏离
留守儿童正处于认识人生关键阶段,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偏离。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据统计,我国历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拜金主义便在留守儿童思想中滋生蔓延,拜金主义价值观大行其道。留守儿童看到一些没有文凭、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却能赚到钱。加上现在的就业形势严峻,不少的学生和家长看到目前大学生就业艰难的现实,从而滋生了“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同时,拮据的生活使有些留守儿童萌发了强烈想改变现实的念头,于是外出务工便成为他们改变现实的途径,他们的人生观便确立为:打工主义至上。
(三)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由于留守儿童多半是隔代监护,这些监护人在精神和体力上都处于衰老过程中,其自身就是一个需要照顾的老年群体。在和祖辈生活当中,很多留守儿童认为祖辈不能保护自己,缺乏严重的安全感。由亲戚监护的留守儿童则表现出没有归属感。同时,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氛围,找不到倾诉的对象,他们不爱交谈,不愿和别人交往,性格抑郁,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扛下过于沉重的问题,在遇见不能处理的问题时,没有人帮助他们,他们害怕困难,普遍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在调查时发现,很多留守儿童害怕遇见陌生人,总躲在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友身后。
(四)学业问题
留守状态是否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状况变化的问题,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中国农业大学叶敬忠教授等学者指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整体对比差别不大,但是少数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后缺少学习辅导与监督而出现了成绩的下降。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态度变得散漫,出现了迟到、逃课、不交作业等不良现象[3]。调查发现,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相对较差,对学习成绩的自我评价较低,学习成绩出现明显波动,对学习的认知发生偏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敷衍了事、三心二意、不求甚解,听课不做笔记,做作业有始无终,逃学、旷课等行为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