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2卷第3期 2OO2年5月 经 济 地 理 HY Ⅷ.22.No.3 M删.2OO2 ECONOICflCGE0c】 文章编号:loo0—8462f2002)03—0289—04 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的概念性认识 杨青山 130024)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中国吉林长春摘要:本文把影响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发展的因素归结于人类需求结构因素、人类活动结构因素、地理环境供给结 构因素和区际关系结构因素四个方面,并据此提出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协调发展原理。它们是人类活动结构的 协同进化原理、地理环境协调有序利用原理和外部区际关系作用下的人地关系系统自组织原理。 关键词: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 中固分类号:F061 3 文献标识码:A 1影响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区际关系因素是来自外部的影响人地关系地域系 统发展的因素。它对系统的影响,一是通过区际经济 般认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 和社会文化关系影响系统的运行,一是通过区际生态 域为基础的人地关系系统,也就是人与地在特定的地 关系间接影响系统的运行。 域中相互 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 那么,这种动态结构是如何演化和发展的呢?现代时 一2影响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发展的主动因 空理论认为,“物质系统的时间特性(即演化和发展 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人类活动结构是主体。 特性)是在它的内部结构组织影响下形成的,外部因素 主体在人类需求结构拉动下的创新是人地关系地域系 主要通过对结构组织的作用而影响物质系统的发 统发展的主动因。创新主要在人类活动结构内部产 展” J。按此原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发展直接反映 生。主要刨新领域为与生产力结构相 系的技术创新 为人地关系系统的结构组织变化,而外部环境则通过 和与结构相联系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创新 对人地关系系统的结构组织影响而作用于系统的发 不仅影响人类活动结构自身的发展,也影响到地理环 展。由于人地关系系统内部的结构组织变化又是以人 境的供给结构、人类需求结构和区际关系结构的变化。 类需求为动力的。因此,可以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发 使创新从多角度、全方位影响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发 展的影响因素确定为人类需求结构因素、人类活动结 展。创新对地理环境的供给结构变化的作用,可从自 构因素、地理环境因素和区际关系因素。 人类需求结构因素是影响地域人地关系结构性变 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予以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 化的牵引动力。按恩格斯的划分,人类需求结构有三 社会及其活动系统的供给主要表现为自然资源和生态 个层次,即生存需求、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它反映了 环境的供给,它是人类社会长时段发展的基本供给,也 人类需求的全部特征,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域往 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创新可以从 往具有不同的需求内容和需求形式。 多方面影响自然环境供给结构的变化,技术创新可以 人类活动结构因素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主体, 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促使自然资源供给结构的 从本质上讲,人类正是利用自身所掌 人类需求的不断满足就是由它实现的。它一般由人口 多样化和复杂化,再生产活动、经济活动、社会文化活动所组成。这些活 握的知识、技术和文明方式而改变自然资源的供给结 动控制着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过程; 构求得发展的。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供给 地理环境因素是从供给方面制约人类活动结构发 能力的下降,尤其是生命支持系统的下降,至少人类已 展的因素=从广义上讲,它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人文 发生了的历史是这样,工业社会更是如此。由于工业 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制约着人类经济活动的方式、强 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和 度和规模,进而影响到人类再生产活动。人文环境则 化石能源,加之在资源转化过程中产生大量自然界无 影响到人类活动的水平。 法同化和降解的物质,使工业社会的不可持续性逐渐 II盘稿日期:2/701一l2—13;修回日期:20O2—04—2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经 济 地 理 22卷 为人类所认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决不是偶然的, 各个组分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互转换能力和互补关系的 它是工业社会技术创新扩散的一种必然结果。观念创 和谐运动,它也是系统作为整体进化的协调。人地关系 新,制度创新和组织管理方式的创新则从另一个方面 地域系统的协调发展也是一样,它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 改变着自然环境及其资源的供给结构,它不仅是人类 有效开发自然资源的保证,也通过对技术创新的适应 与修正而间接的影响自然环境的供给结构。创新也从 多方面影响人文环境结构的变化,不仅技术创新引起 的技术进步是人文环境的重要内容,且技术进步可以 提高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投人质量。观念创新、制 个基本矛盾。第一,人类需求结构作用下的人类活动之 间的矛盾;第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内部的地理环境供 给与人类活动的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第三,人地关系 地域系统的发展与区际关系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些 矛盾,关键在于协调发展。由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复 杂性,本文只能提出挤调发展的概念性原理。 度创新和组织管理方式的创新是在当前人文环境和自 3.1人类活动结构的协同进化原理 然环境的状况基础上产生的,它也必定促进人文环境 尽管人类活动系统内部的生产力结构、消费需求 及其资源的积累,这种积累是和创新相联系的,并影响 结构和结构有大致相同的本征变化周期,但由于 人类的再活动过程。 影响其变化的人类需求结构、地理环境供给结构和区 创新对人类需求结构变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 际关系结构的变化并不具有相同的本征周期,所以,它 方面。一是创新会造成人类新的需求压力。在没有创 新发生的情况下,人类需求结构将促进创新的产生,当 们并非同时、等量的作用于每一结构,而往往是人类活 创新发生后,人类原有的需求结构会不断得到满足,并 动系统的某一结构率先发生变化,而其它结构随之发 刺激人类新的需求结构的产生,二是与创新相联系的 生适应性变化。所以我们说的协同进化主要是指率先 人类需求结构变动往往是积极的,它是促进人类社会 及其活动系统有序发展的前提。而脱离创新的人类需 求结构变动往往是消极的,这主要是由于这种需求结 构的变动具有跨层次、超前性所致。众所周知,可持续 发展需求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需求,但发达国家和发 展中国家执行相同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却是不现实的。 发达国家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主要侧重环境的保护 和生态效率,而发展中国家主要侧重于发展经济、消除 贫困、解决温饱和人口健康、教育、安全等社会问题,以 及提高保护环境与生态的能力。如果发展中国家采取 与发达国家相同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将跨越满足人类 高物质消费需求的阶段,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一是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矛盾.超过了特定发展阶段的经济 发生的变化和其后发生的变化在较小的时滞内完成。 一般当系统处于功能性成长阶段时,主导系统发 展的主要是与技术创新相连的生产力结构的变化,它 也是率先发生的变化 J。消费需求结构和结构主 要做适应性的调整。当系统处于结构性转换阶段时, 结构率先发生变化.它不仅干预与技术相连的生 产力结构的适应性调整,也干预与人口相连的消费需 求结构调整。例如,当工业社会的功能性成长因技术 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而走到尽头时,结构率先发 生变化,并在价值观念、制度安排和组织管理方式等方 面进行自我调整.可持续发展观念、知识经济、人地协 调论等是这种变化的代表。与之相应的是生产力结构 和消费需求结构调整,技术生态化、生产生态化、环保 实力,使人类社会及其活动系统变动与发展的正常秩 产业化、信息产业化、生产集约化等代表着生产力结构 序被打乱,不仅加剧结构、生产力结构和消费需求 的适应性变化。人口转型与控制、可持续性消费、绿色 结构的矛盾,也容易吞蚀人文环境及其资源的必要积 消费等代表着消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变化。 累,使地域人类社会及其活动系统发生逆转。所以,本 按挤同学原理,无论系统处于功能性成长阶段,还 调的人类需求结构变动与创新的联系,是以人类 是结构转换和变革阶段,协同进化主要由系统的内生 社会及其活动系统的正常变动为基础的创新,需求结 力量来实现.即由系统自身的自适应、自调节和自组织 构的变动是创新基础上的变动。 最 创新对区际关系变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地域比 能力来实现。因此,对人类社会及其活动系统而言,较优势的扩大方面,虽然自然资源赋存优势也能在区 重要的是通过系统结构性能的改良和革新,增强自适 际联系中取得比较利益,但在现代社会中,比较优势的 应、自调节和自组织能力,这里存在两个关键环节,一 重点日益转向技术、制度和组织管理方面,而这些比较 是各组分或子系统能动性的发挥,适应性调整并不意 优势的建立越来越依赖于创新能力。也就是说,创新 味着被动的适应或调整,它往往是根据自身的能动性 可以增强地域的比较优势,从而导致区际关系的变化。 对率先发生的变化进行吸收、消化、校正 至达到适 应。二是各组分或子系统之间要素流动机制的完善, 3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的概念性 其可避免各组分“资源”的凝固化,或发展 及联 原理 系不足等问题的出现。也可避免结构、生产力结 协调发展的一般概念是指系统与环境之间,系统的 构和消费需求结构之间较大滞差的出现。这样,人类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期 杨青山:对入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的概念性认识 291 社会及其活动系统才能具有良好的结构性能, 适应 的自然环境,要充分利用。对不可再生资源,要坚持节 地理环境供给结构、人类需求结构和区际关系结构的 约和综合利用,并加大寻求不可再生资源的代用品速 变化。 3.2地理环境协调有序利用原理 度;③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实行朴偿原则,维护和 保持可再生自然资源赖以再生的环境,使其为人类永 ④扩大人文资源在人类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域地理环境和外部输入的“资源”决定了地域人 续利用;类社会及其活动的基本供给,这些供给进人人类社会 提高人类克服自然灾害、避免或减少损失的物质力,使 及其活动系统后,经过系统的吸收、转化、消费会产生 人类按自然规律和人文规律建立起的与自然环境和人 出相对地理环境而言的“附加产出梯度”,其叠加在原 文环境相协调的人类社会及其活动系统结构高教、持 有地理环境之上而改变地理环境的供给。按系统发展 续 使人类社会及其活动系统产出的“附加产出梯度 原理,人类社会及其活动系统的发展就是在变化的地 能不断补偿地理环境的耗费,减少地理环境的熵增,尤 理环境和输入的“资源 中进行的。资源物理学认为, 其是自然环境的熵增,也就是说,“附加产出梯度”应向 资源的利用和转换过程对人类社会而言,是一种减熵 成为地理环境的负熵源方向发展。 过程,对地理环境而言,是一种增墒过程。也就是说, 3 3区际关系与系统自组织原理 地理环境向人类社会及其活动系统输入自然资源和人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发展,同时受内部和外部变 文资源时,必然伴随着地理环境熵值的增加,并且环境 量的双重影响。在外部变量中,除因素外,区际关 熵值的增加量必然大于资源负熵流的绝对值,因为在 系是主要方面。一般和谐、互补的区际关系会促成系 负熵流输入过程中,能量的耗损是必然发生的:与此 统进化的机会,反之,则造成系统发展的障碍,或造成 同时,人类在开发、利用资源过程中,任何资源都不能 系统的畸型发展:由于区际关系的变化并非完全受系 全部转变为人类有用的能量,其问必然产生废物进入 统所控制,所以系统所能真正做到的是建立一个富有 环境,使自然环境发生熵污染。所 ,资源耗费和环境 弹性和吸纳性较强的结构,形成各部分之问的有机联 的熵污染是自然环境熵增的主要影响因素。一旦资源 系和贯通。使系统既能在和谐的区际关系中不断进 耗费速度超过其承载能力,熵污染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化,又能在非和谐的区际关系中缓冲消化外部刺激,根 或环境容量,自然环境的自然(生态)有序结构就会打 据环境发展趋势,自动的对结构进行调整,使系统不断 破,而抑制人类社会及其活动系统的发展.与之相应, 的走向“有序结构“,即系统的自组织。一般具有自组 人文环境的熵增主要由人文资源的耗费和社会文化的 织特征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结构不是适应某一时刻 熵污染所致,其也同样会抑制人类社会及其活动系统 外部环境的最优结构,而是适应环境变化的灵活结构。 的发展。前已述及,任何一个开放系统的有序发展,都 唯此,才能使系统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才能使系统 需要从环境不断输入负熵流来维持。那么,如何克服 在变化的环境中不断吸取来自外部的负熵,克服内部 和补偿地理环境的墒增,使之持续为人类社会及其活 的增熵, 保持系统自身的有序性。从区际关系角度 动系统提供负熵流,就是系统能否有序发展的关键,而 看,系统若要增加有序性,走向自组织,就必须不断开 地理环境的有序利用是重要途径之一。它也是减熵的 拓外部负熵源,尽最大可能正熵的流入。而做到 最主要环节 由于自然环境的长周期变化的特点,地 这一点,又有赖于系统自身创新能力的增强,有赖于系 理环境的有序利用必须优先保证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 统具有灵活的结构。结合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构成要 本文认为,系统的有序发展首先要根据系统既有的 及其活动系统的可持续供给,其次是重视人文资源的 素,开发和利用。实现人文资源对自然资源的最大限度“替 生态区位、经济区位和社会文化区位,明确系统的分工 代”:与这二点相对应,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层次上,要 地位,建立合理的地域分工体系;其次,要通过创新,不 注意协调自然生产力更新的长周期和社会生产力更薪 断提高自身的经济区位、社会文化区位,以吸引外部 的短周期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 “资源”的流人和本区过剩“资源”的输出;第三,建立使 的有机结合,从人与人文环境关系的层次上,要注意人 输入“资源”增殖性转换的机制等。 类活动与人文环境的变化具有大致相同的本征周期特 点,在生产力结构,消费需求结构、结构协同进化 新:这样,地理环境有序利用的要点可归纳如下:①在 自然环境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各要素所 参考文献: ]是传钧主编人地关系与经济布商[F,1:学拒出版杜 1998.7(I一 的同时,促进人文环境的改变和人文资源的积累与更 _1话 [2:A C阿巴索夫时间、空问利时~窑组织[J J自然科学哲学问 题 L987(3):35—40 产生的自然力中能直接给人类产生利益的能力和人类 口:黄鼎戚.等著 ^与自然关系导论 M一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21g一23l 能够直接利用的自然力;②对可循环再生或循环再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经 济 地 理 卷 THE CoNCEPT【JAI,REC0GNIT10N F0lR THE C0oRDⅡ T— DEVEL0PD G M匮CHANl GE0GRAPⅢCAL—ENⅧoF HUMAN—ACTⅣrITY— 0NⅣⅡeNT REG_10NAL SYSTEM YANG Qing—shah (Depamnent of Geography,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Jilin,China) Ahst ̄raet:According to the human demand structure factors,human activi ̄,structure factors,geographical eal ̄dronlmealt supply stracture factors and ime ̄eglonal relationship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Haman——activity—-Geographical——envi・ ronmextt regional system.The paper glve ̄out the cooperation—evolution principle of human activity,the ccordinam orderliinsg utilization principle of ge0 ship cal en ̄irormnent and the self—organizing pnnciple under het iluence offn intone ̄omfl relation・ Key words:Human——activity——Gengraphica]--environment, ̄gional s) ̄tem;eoordinant develownent 作者简介:杨青山(1963一),男,辽宁省葫芦岛市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地理、人文地理、城市与区域规划的教学和科 研设计工作,发表论文40余篇。 (上接268页) STR ATEGIC CHoICE 0F TECHN0L0GICAL D iovATIoN FoR TECHN0L0GICAL 叻AF眦咖IUM&SMAI.I 一SIZED ENTERPRISES ENTR NCE T0 WTo MA Jian—yang,ZENG Jian—xin,NIE R0ng—xi (Hunan Academy f oScience and Teclmolo ̄'(R&D.),c}mn ha 410004,Hunan.Chitn)i Absl ̄ract:With the entrance to w Iu,Chirlese Technological Mediun&Small—sized emerprlses directlv o0mpete th foreign enterprises.and the support policies are impacted by relative ruls of WTo Co ̄iderineg the chang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nvirolmaem,the attide anal;e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echnological Medium&Small—sized 【erp ses and con ̄zkares their ad- vantage and di. ̄dvant.age OF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Based OFt the current and rules of W3"O,it puts forward the stutr c choice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fortechnologicalMedium&Small—sized Enterprises afterthe entrancetoW3"O. Key words:technological medim&smalul—sized e nl。rpdses;technological imaovaifon;entranceto' ̄rfO;strategic choice 作者简介:马贱阳(1973一),男,湖南省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院助理研究员,199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主要从事科研管理和项目融 资研究。曾建新(1954一),男,高级工程师,湖南省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院.长期从事科研开发与科研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