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策略
作者:王仁江
来源:《甘肃教育》2011年第20期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数学语言能力;数学 思维;机会;示范;操作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10(B)—0036—01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正确的语言是进行正确的数学思维的基本前提。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反映出他们的思维能力,从学生的表达中,教师可以很好地了解到其数学思维能力到了什么程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 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
心理学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两者相互依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数学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要鼓励每个学生尽可能参与课堂发言。可采取个人小声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内轮流说等形式。说的内容有许多,比如说图意、说算理、说解题思路、说公式的由来、说操作过程等。教师还要经常演示教具,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教师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师示范,让学生知道怎么说
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说。
如,教学第五册(北师大版)中“12×3=36”时,在引导学生明确算理、算法后,可通过以下三个层次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一层:根据教师在教学中提供的语言模式让学生说计算过程。首先,教师边演示边叙述: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乘3得30,再用2乘3得6,最后把30和6加起来得36。然后,让学生自己试着说一说,并让表述能力较强的学生说给大家听。最后,让学生互相说说,检查对错。个别学生说不完整,可由教师先领说,再让学生自己说。
第二层:教师根据学生形象的思维过程,设计好板书,为学生提供思维图式,让学生看着思维图式,完整地叙述计算过程,从而使学生由详尽的思维活动逐渐过渡到简缩的思维活动。 第三层:脱离各种模式,借助表象进行思维。即让学生看到“12×3”就能说出得数和计算过程。
通过以上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有层次的训练,既让学生的数学语言逐步形成,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动手操作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直观性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活动特点,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我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边想、边做、边说,使学生的脑、手、口共同参与活动。
如,教学数学第五册(北师大版)第10页“36÷3”一题时,我先让学弄清题意,接着让每个学生拿出36个三角形学具,按题中的要求摆好,并说一说他们是怎样分的,算式是什么,表示什么意义,结果大多数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操作过程说出:是从36个三角形中拿出3个放一堆,再拿出3个放一堆,最后一共放了12堆,所以36÷3=12,表示36里面有12个3。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让他们像刚才那样同桌间互相说一说。只见同桌的学生互相检查,说得可热烈了!学生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丰富了感性认识,并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不仅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且数学语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对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的训练,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编辑:刘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