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坐井观天教案 授课人 解建梅
教学目标:
1.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 2.能够正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对话。理解课文的意思。 3.初步理解“坐井观天”的含义,懂得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青蛙和小鸟的对话。理解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 难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含义。懂得人要开阔眼界,不能像井底之蛙,目光短浅。 教学准备:
课件、小青蛙、小鸟的图片,及头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两只可爱的小动物——小青蛙和小鸟,它们想和大家做朋友,可以吗?
在黑板上贴青蛙与鸟的图片。(以图导课,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出示课题:(板书)坐井观天(讲解题意)
师:课文中的小青蛙和小鸟不知道在争吵什么?请同学们看看是什么事,帮忙解决一下,
一起读一读课文。
三、新授
(一)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大概理解内容。 (二)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第1自然段。 1、同学们,青蛙坐在什么地方?
(教师板书:井里)
请学生把剪好的青蛙图片放在画好的图上。(井底) 2、小鸟从哪儿飞来?落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是井沿? (教师板书:井沿)并把剪好的小鸟图片贴在图中的井沿上。)
(沿,就是边。井沿,就是井口的边沿。教师指着插图中的那口井来讲解。) 3、师问:现在同学们知道了,这只小青蛙住在井里,小鸟呢?从天上飞来,飞累了,落
在井沿上,那么它们为了什么事情争吵起来呢?(分别让学生来说一说) (三)出示第2-7自然段,齐读课文。出示课文。
问:青蛙和小鸟一共有几次对话?(3次) 1、出示它们的第一次对话。(第2、3自然段) (1)青蛙问小鸟什么了?(你从哪儿来呀!)
(2)小鸟是怎么回答的? (小鸟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渴。) (3)小鸟说“我飞了一百多里”说明什么?
(说明小鸟飞了很远,无边无际,天很大很大。) (4)找学生来读一读对话。
2、出示学习第二次对话。(第4、5自然段) (1)齐读第4、5自然段。
(2)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又说什么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青蛙说的话,要读出不相信的语气。)
(3)青蛙说小鸟说“大话”,这“大话”指的是什么?
大话:说小鸟的话是吹牛的话,是不符合实际的话。
(4)青蛙认为天有多大?认为天只有井口大。
(因为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根本没有一百多里,小鸟不可能飞那么远) 板书:天井口那么大
(5)小鸟是怎么回答青蛙的?(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板书:天无边无际
(6)“弄错”是什么意思?什么叫“无边无际?”
弄错:是搞错的意思。
无边无际:“际”是靠边的或分界的地方,也就是边际,“无际”就是没有边际, 无边无际”。在本课是形容天很大,没有边际。)
3、出示学习第三次对话。(第6、7自然段) (1)让学生小声自读六、七两个自然段。
出示句子: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2)青蛙为什么笑了?这里的“笑了”是什么意思?(嘲笑) (3)画出重点句子“我不会弄错的”。并朗读这句话。
青蛙为什么这么肯定自己不会弄错的?我们来看看青蛙有没有说错,我们来玩一
玩。
A.准备一张纸,请同学们用圆筒看天花板。 B.你看到了什么?
C.青蛙坐在井里,它会看到什么?
D.青蛙跟你们一样,坐在井底看天,只看见了井口对上去的这块天,广阔的天空都没有看到,所以它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这就是——“坐井观天“。 (4)小鸟为什么“也笑了”?小鸟这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它是怎样劝告青蛙的?
(教师指导朗读小鸟说的话,要表现出既觉得青蛙可笑,又仍然很耐心,很诚恳。)
4、拓展,展开想象。(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如果青蛙真的从井底跳出来?(教师边说边把插图上的青蛙图片从井底移到井外来。) 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课件出示拓展题) (组织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再集体讲评。
师小结:同学们,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高,才能看
得全面。不然会像青蛙那样天天坐在井里,,看得事物比较少,目光狭小,又不肯接受小鸟的帮助,这是不对的。我们要学会全面看问题,要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多看看外面的事物。
5、让学生齐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
6、找学生演一演,戴上青蛙、小鸟的头饰,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 四、课后总结。
同学们,学习完课文,你喜欢那只小动物啊!老师希望你们多看书,学习更多的知识,多去外面看看,多接触外面的事物,可不能学井里的小青蛙呀!不要当“井底之蛙”! 五、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 2、演一演,写一写。
(演一演对话,拓展写一写,如果青蛙真的跳出井口后,会看到什么?写写句子)。
13 坐井观天
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
《13坐井观天》说课 授课人 解建梅
一、说教材
《坐井观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的内容。本节课是第二课时,课文是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要高,才能看得全面。 教学目标
1.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 2.能够正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对话。理解课文的意思。 3.理解“坐井观天”的含义,懂得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青蛙和小鸟的对话。理解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的不同看
法。 难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含义。懂得人要开阔眼界,不要做井底之蛙,目光短浅。 创新点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1)图文结合,学生模仿动作,帮助理解词意,读懂课文。 (2)做实验,体验“观天”。让学生用纸圈成筒,体会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
有井口大”,是因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从而揭示课题。
(3)设计“跳出井口”,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二、教学准备
课件 青蛙、小鸟图片,头饰 三、说教法
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清明理。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演示表演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说学法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想。下面具体说一下本课时的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从学生实际出发,认识新朋友,出示实物图,引入课题。
(二)图文结合,借助图片动画理解“落”、“井沿”的意思,在简笔画中贴图
找出青蛙与小鸟的位置。 (三)指导朗读,启发想象。 (四)突出重点,解决难点。(1)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课文;(2)通过卷纸筒“观
天”,懂得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大”的原因。
(五)角色表演,假设情境,拓展练习,青蛙跳出井口的情境,总结道理。 (六)归纳总结,结合学生实际,鼓励多学知识。 六、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利用简笔画和图片相结合,来吸引学生,理解课文,板书如下:
坐井观天
wéirào
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相信,尊重每一个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同时又是支持和帮助者,既要在前引导,又要从旁帮助,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实现和谐的互动,共同达成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层次小有差异的学生,把目光注视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发展。
我在第13课《坐井观天》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坐井观天》一词,我把学生分成6个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让他们通过朗读来感悟,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刚开始,有几个同学怕,不敢参加,读书很小声,读不出青蛙和小鸟对话时争论的语气,后来我在旁边引导,并鼓励他们。
片断:示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 师:同学们觉得老师读得怎样呢? 生:读得很好!
师:怎样好?说来听听。 生:老师读得很流利、有感情。
生:老师的声音会变,听起来好像是青蛙和小鸟在争论。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听吗?因为在读的时候,老师已经把自己当成小鸟和青蛙了,所以读的时候就真情流露了。你们想像老师这样读吗?
生:想。
师:那么,你想当谁就读谁的话,好吗? 生:我想当小鸟。 生:我想当青蛙。
师:那好吧,记住读小鸟的话时要读出有耐心劝告的语气,声音要小些,读青蛙的话时要读出自以为是,不耐烦的语气,声音大些。
通过引导,同学们开始由一人读,到两个读,最后到7个小组读。渐渐地终于有几个小组争着要上台表演,气氛热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他们不但能大胆地分角色朗读,而且还能用不同的语气边读边做动作,读出反问句和感叹句,为了让学生到更好地理解“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我还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可以卷起来观看天大小的纸张发给没有纸张的同学,让他们尝动手的乐趣,使他们融入班集体中来,使这些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由于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表现自己的平台,学生们都能大胆地说出自己观察时所看到天的大小,以及对“坐井观天”一词的理解。并从中悟出道理来,知道此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见识有限,眼光短浅。”学生想像力丰富,真令人惊讶呀!
-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蓄起满腔的情感波澜
刘老师在“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这一环节中,首先出示了雨果的一段文字,再通过老师极富激情的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这样一座梦幻艺术的代表,东方文明的象征的圆明园之美。在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就是这样一座举世
闻名的皇家园林,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却被英法联军给毁了,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五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
2、以读为本,追忆昔日辉煌景观,抒发曾经的自豪之情
(1)初读课文,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交流读书的心情,学生说出了痛苦、难过、愤恨……然后老师话锋一转:我们之所以气愤是因为这样一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毁了,在这之前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此时我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于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再读文本,引导学生学习2——4自然段时带领学生追忆昔日的景观,抒发曾经的自豪之情。教学中刘老师抓住了“举世闻名”这个关键词展开教学,让学生品读课文,凭什么说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再从圆明园宏伟建筑和珍贵文物等方面进行了精读,让孩子们在7个“有”中感受到了圆明园的宏伟(2)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老师充满激情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的感受到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而无比自豪的感情,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 3、拓展阅读、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强烈的内心震撼。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这部分里,刘老师通过对强盗们抢东西的动词(掠、斯、毁、烧)和重点词(统统、凡是、任意)的理解还有反复的朗读,以及补充的文字资料,观看《火烧圆明园》片段帮助学生更加透彻的了解英法联军的贪婪、无耻、野蛮、可恨的嘴脸,从而让学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拓展延伸,宣泄喷涌而出的情感
追忆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观看了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这一鲜明的对比,激发了学生骄傲与悲愤的情感反差,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这时刘老师由于时间的关系以家庭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把思绪流泻于笔端,写下自己的感受,教学的情感目标也水到渠成 一点建议:
当然,金无足赤,课无完美。由于我们还处于传统教育向新课程探索的转轨阶段,所以,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过程中,刘老师还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还有就是这节课读的形式比够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这应该是值得我们大家去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