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话的保存
中国古代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书中 记载神话比较集中之外,其余则散见于《楚辞》。《庄子》,《淮南子》,《列子》等。
2.神话类型
一、创世神话 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 二、始祖神话 女娲补天 女娲抟黄土作人
三、洪水神话 鲧禹治水(洪水神话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 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
四、战争神话 黄帝擒蚩尤 五、发明创造神话 夸父逐日
3.诗经的编辑
“献诗”说: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则是有史籍可考的。
“采诗”说: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这种说法是否确切,颇有争论。
“删诗”说:汉人认为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都经过孔子的删定。但早在孔子的时代,已有与今本《诗经》相近的“诗三百篇”的存在。所以,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
4.汉代的今文诗和古文诗
《诗经》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三家诗兴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 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 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仅存“毛诗”,流传至今。
5.《诗经》的总体特征 写实性。《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诗经》的现实精神,在国风和 “二雅”中,表现尤其突出。大雅中的周族史诗,真实地再现了周民族的发生发展史,而在周道既衰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大小雅中的怨刺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热情。身处乱世的诗人真实,具体,深刻地记录下了当时腐朽、黑暗、 世衰人怨的社会现实。 特别是“饥者歌其食,劳着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及讽喻精神,是写实文学的开端,如《七月》,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人民生活以及阶级关系的真实情况。
6.风雅颂(解释,分类,简述要详细)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带有各诸侯国地方色彩的乐歌。计十五国风,共160篇。国风中,大部分是西周时期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多为朝廷宴飨时的乐歌,其中五篇周民族的史诗,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多数为下层官吏的怨刺之作。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用的舞曲乐歌,分为周鲁商三颂。内容多褒美失实,可谓庙堂文学之祖。
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每篇只有一章。鲁 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商颂5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
7.风雅精神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8.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展开,结合例子)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 以彼物比此物。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 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 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如《七 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 比的运用也很广泛,“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王 风·黍离》),以“醉”、“噎”比喻难以形容的忧思。《诗经》中大量用比,表 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再现异彩纷呈的物象。 “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诗经》中更多的兴句, 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 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 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 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如《秦风·蒹葭》:
先秦散文: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 1.《尚书》组成部分
《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上起唐尧,下至秦穆。有典谟训,诰誓命六体。基本内容是虞夏商周君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谈话记录。 《虞书·尧 典》等记载了尧、舜、禹等人的传说,是后人的追述,不是当时人的记录。《商 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周书》主要 是诰与誓两种文体,记周公言论最多。
2.《左传》的人物描写 (结合文本举例)
《左传》的 写人还不像纪传体历史著作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 件发生的各个年代,是在叙事中写人,事起人起,是讫人讫,但却能抓住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和行动加以描写,所以尽管写人的文字往往只具片段,却也鲜明生动。如《重耳出亡始末》。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 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如成公二年的齐晋{安革}之战,卻克受伤,解张、郑丘缓鼓励他坚持战斗,当时战场上紧张激烈的场面,可 想而知。三人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气概,在对话和行动描写中,也得到充分表 现。
3.历史散文对古代小说发展的影响。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首先,先秦叙事散文叙述历史事件中表现出的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对我国古代小说注重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响。(《左传》、《国语》等作品中用“君子曰”等对事件进行的评述,,被后
世广为借鉴) 二其次,先秦叙事散文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我国古代小说常按时间 顺序安排结构并以 倒叙、插叙、补叙等方式追叙事件的起因,以预叙的方式暗示故事的结局。这些 都是《左传》等散文中就已形成的叙事传统。) 第三,我国古代小说写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已初具规模。我国古代小说主要通过描写人物个性化的言行, 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而较少长篇的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而这正是《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写人的共同特点。第四,我 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也是受先秦叙事散文的启示。
4.《战国策》里的寓言
《战国策》还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如《燕策二》苏代以鹬蚌相争,说赵惠王不应伐燕,以免强秦坐收其利。如“画蛇添足”(《齐策二》)、“狐假虎威”(《楚策一》)、“南辕北辙”(《魏策 四》)等等。这些寓言大都即事编撰,独出心裁,比附现实,以表情达意。用具体的形象概括抽象的道理,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力量。
5.《庄子》三言中的寓言,卮言
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 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三言”之中, “寓言十九”,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大量运用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6.《韩非子》寓言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 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一,韩非寓言形象化地体现了他的法家思 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如“郑人买履”、“矛与盾”。 二,韩非寓言在艺术上 并不平淡,而是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如守株待兔”,“滥竽充数”。
7.诸子散文对后世影响
确立了说理文的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 ,影响后世的创作风格, 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 先秦说理散文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儒、道为代表的先秦说理散文,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确定了作家的人格理想, 作品的审美风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石之一。
一,先秦散文确立了说理文的。早期的语录体和对话体,战国后期的专论体说理文,不仅在上,而且在说理方法上,都对后代说理文有深远 影响。
二,先秦说理散文中,寄寓深刻的寓 言、譬喻,常有抒情因素。这种形象性和抒情性,使先秦说理散文自身具有了文 学意味,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后代以描写抒情为主的文学散文也由此而孕生。
三,先秦说理散文中大量的寓言,由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成为一种文学样式。其中的优秀之作,对我国古代小说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 作用。
四,秦说理散文大都分析透彻,议论纵横,而不同的作品,又各具特色,风格 各异,直接影响了后世作家的创作风格。
《楚辞》
1.什么叫楚辞?
战国时,楚国出现的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一种新诗体。它“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并大量运用语气词“兮”,形式自由,句式多变,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此外也指以屈原为首的楚辞作家的诗歌总集。
2.《离骚》的思想内容(条理化,分点)
3.《离骚》的艺术成就。(结合作品分析)
①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有主名的伟大诗人,他的作品集中反映了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历程。 ②浓厚的浪漫色彩;
③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拓了我国古典诗歌史上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传统;
④诗体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不齐、参差错落的新诗体;
⑤结构形式上,抒情和叙事结合,幻想和现实交织,气势磅礴,浑然一体; ⑥语言运用上,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和楚物名称,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4.《九歌》《九辫》篇目 《九歌》共11篇,《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 《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 风》等9篇作品。
4.宋玉作品了解
宋玉的生平与屈原有相似之处,所作辞 赋16篇。有收入《楚辞》中的《九辩》收入 《昭明文选》中的《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 对楚王问》等。
《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其内容主要是抒发他因不同流俗而被谗见疏、流 离失所的悲哀,批判了楚国黑暗的现实政治。
秦汉辞赋 历史散文
1.什么叫骚体赋?汉大赋 ?
骚赋指的是模仿屈原《离骚》等楚辞作品而写成的一种赋。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如贾谊的《吊屈原赋》、《服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
汉大赋(新体赋):大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大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散文的成份较多;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以“润色鸿业”(班固《两都赋序》)为目的,兼有讽喻劝谏。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的辞藻,对事物作穷形极貌的描写,显示了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枚乘的《七发》标志汉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是最典型的作品。
2.司马相如代表作 《子虚赋》《上林赋》
3.《史记》内容
创立 了纪传体的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史记》由五 种体例相互补充而形成的结构框架,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颇具匠心, 同时也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图。十二本纪按帝王 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终始,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八书是有关经济、文化、 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列传是不同阶层、 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史记》这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在体例上冲破了以往历史 散文的局限,能够把更多的内容纳入其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总体风 貌。 4.《汉书》体例
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5.什么叫汉乐府?保存情况?
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 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六朝有些总集专门收录乐府古辞,其中主要是两汉乐府诗。至梁沈 约编纂《宋书》,其《乐志》收录两汉乐府诗尤为众多。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 ,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共分为12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 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 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 辞和杂歌谣辞中,而以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6。汉乐府叙事艺术?《孔雀东南风》
一,两汉乐府诗中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而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二,两汉乐府诗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主体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 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及时摄入画面。
三,两汉乐府诗作者在选择常见生活情节时别具慧眼,对于偶然性、突发性事件 的捕捉也很有新意。
四,两汉乐府诗作者在选择叙事题材时,表现出明显的尚奇倾向。对于那些来自 异域的新鲜事物,诗人总是怀着惊异的目光去搜索,发现它们,并饶有兴致地写 入作品。
五, 两汉乐府叙事诗多数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而不限于撷取一二个生活片断, 那些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讲述一个有头有尾、有连续情节的故事。《妇病行》有 临终托孤、沿街乞讨、孤兒啼索等场面,中间又穿插许多细节。
六,两汉乐府叙事在刻画人物方面也取得很大成就,塑造出一批栩栩如生的形象, 他们各具特点,绝无雷同。《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 的刚强、焦仲卿的忠厚、焦母的蛮横、刘兄的势利眼,以及太守府求婚使者的傲 慢,无不刻画得维妙维肖,入木三分。
七,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两汉乐府叙事诗的作者具有比较自觉的叙事意识,在 创作实践中努力把叙事诗和抒情诗区别开来,使二者的形态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八,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
九,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两汉乐府叙事诗在陈述故事、刻画人物时, 对于人的服饰仪仗从各个方面加以展示,采用的是详写笔法。从秦罗敷、刘兰芝 到胡姬,从罗敷“夫婿”、侍郎到羽林郎,无论其为男为女,都通过详细描写服 饰仪仗来衬托他们的美丽或富贵 十,两汉乐府有多首寓言诗, 是汉乐府叙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寓言的形式叙事,成为两汉乐府诗的一个特 点。
《古诗十九首》
1,那些方面揭露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一,永恆与有限的关系。青 青陵上栢》、《驱车上东门》都是把永恆之物和有限的人生相对照。多首诗篇出现的节序之 感,都是推物及人,点出人生的短暂。 二,人的心态与生命周期的关系。《行行重行行》和《冉冉孤生竹》皆为女词,这 两位主人公都因婚姻变故而有迟暮之感,流露出青春易逝的惋惜。她们不是随着 岁月的流逝自然衰老,而是思念使得芳华早逝,这就更令人悲哀。
三,忧郁与欢乐的关系。人的忧和乐相反相成,经常纠缠在一起。《古诗十九首》 的作者揭示了忧与乐的这种关系,并提出一种消极的解脱方式。诗人提出的解脱办法是及时行乐:“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生年不满百》)
四,来去亲疏的关系。“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去者日以疏》),这是 诗人见到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所产生的感触,也是对人际关系富有哲理的概括。
2,那些方面抒发作者的独特感受?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为羁旅他乡的游子,漂泊不定的生活使他们在诸多 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一, 敏锐的节序感。作者对季节的变化特别敏感,这些作品中 明确标示出季节的有6篇,其他以物侯暗示节序的诗篇亦为数不少。二,微妙的空间感。。“盈盈一水 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这是近距离的感情交流受阻,是咫尺天涯。三,深切的世态炎凉感。《古诗十九首》的许多作者寓居他乡,饱经忧患,他们 需要同情和帮助,对人间冷暖的感受特别深切。。《 明月皎夜光》是有感于朋友间的友谊不牢固而发:“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