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来源:刀刀网
苏教版国标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

第二课时《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执教学科】小学语文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主流程】

一、创设情境,由景入诗

1.师:杭州素有“人间天堂” 的美称,而西湖就是镶嵌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三年级时,我们学过《西湖》这篇课文,相信西湖一定给大家流下了非常美好而深刻的印象,现在,我们再来一睹她的芳容。请看大屏幕。(课件:西湖景图)

(配白: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苏白两堤,桃柳夹岸。两边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此时走在堤上,你会被眼前的景色所惊叹,甚至心醉神驰,怀疑自己是否进入了世外仙境。而西湖的美景不仅春天独有,夏日里接天莲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中的断桥----无论何时,她都拥有着不同寻常的美。)

2 . 师:看到这西湖的美景,你想到了哪些描写西湖的古诗句? (引导学生回忆“山外青山楼外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第 1 页 共 8 页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 师:刚才有一个学生提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知道这句诗出自哪首诗吗?(学生回答)

4.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23《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学生齐读课题。

5. 指名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依据学情,确定目标

多媒体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

1.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同学们熟悉这首诗吗?有多少同学以前读过?举个手。

(大多数学生举起了手。)

2. 师:既然读过这首诗,那谁能正确地读读古诗,注意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诗句读通顺。(指名朗读,指导正音:“净、竟、映”这三个字都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莲”是边音)

3.指名再读。要求不仅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的韵味,注意断句。 4.师:看来都会读了,那老师得考考你们,知道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这首诗的作者是杨万里。你能简单介绍一下诗人吗?

(引导学生回忆杨万里的《小池》和《宿新市徐公店》) 5.师:那么,这首诗歌写了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

6. 师:大家都很熟悉这首诗看来真考不倒大家,那么你能背这首诗吗?有多少人已经会背了?举个手。

(全班一半以上的学生举起了手,教师指名背。)

7.师:你们都会读、会背了,那咱们这节课还学什么呢?

(学生回答:了解意思,了解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感情是怎么样的,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第 2 页 共 8 页

8. 师:看来可以学习的内容还挺多的,这节课我就尽可能满足大家的要求。 三、整体感受,形成初感

1.师:请你有滋有味地读读这首诗,诗歌给你怎样的感觉?用一个字来说说。

生(分别):美、绿、红、艳、秀„„

2.师:是啊,你们说了那么多,其实离不开一个字——“美”。(板书:美) 四、重点研读,感知景“美”

师:“美”就一个字,但它的内涵却是很丰富的。请你再好好读读诗歌,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美”,这是一种怎样的美呢?不要错过一个字、一个词,细细地品味,从字里行间体会,有了想法还可以和旁边的同学交流一下。

(一) 体味重点词语,感知美

1.师:你从哪个字、哪个词中读出了美呢?这是一种怎样的美? 生:我从“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无穷碧”感受到了美,这是一种壮美。 生:是无边无际的绿,我感觉这是一种辽阔的美。 师:是啊,除了这个意思,还可能指什么呢? 生:绿颜色很多。

师:哦,绿颜色很多,可能有深的,有—— 生:浅的。 师:有明的„„ 生:有暗的。

师:是啊,恐怕画家也画不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这说不尽,道不完的绿,这一望无际的绿啊!

师:早上,诗人来到西湖边,看到了满湖的荷叶,这荷叶挨挨挤挤,碧盈盈的。瞧,绿色可能弥漫到了长桥边,还可能„„

生(逐一说):绿到了苏堤,绿到了白堤,绿到了孤山,绿到了断桥„„

第 3 页 共 8 页

师:如果这里(指教室)就是清波荡漾的西湖,瞧,荷叶布满了整个湖面,绿满西湖啊!这还不算,这绿一直延伸到天的尽头。这就是“接天莲叶无穷碧”。多么令人赏心悦目的大画卷啊。谁来读读这句?(指名读。)

2. 师:你还从哪儿读出来美?

生:从“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别样红”可以看出来。 师:“别样红”什么意思?为什么此时的荷花特别红呢? 生回答。

师:这荷花可能和哪些花红得不一样呢?

生(分别):和红牡丹不一样,和红玫瑰不一样,和火红的一串红花不一样,和桃花不一样„„

师:是啊,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红,红得那么特别。谁能用朗读把这种感觉表现出来呢?

(指名读。)

(二)通过比较,领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 ★与《荷塘月色》片段的比较

1.师: 荷花历来深得文人的钟爱,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曾写过一篇散文《荷塘月色》,其中有这样一段:

出示: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教师朗诵这段文字。

2. 师:你觉得朝阳下的荷花与月光下的荷花一样吗? 生1:不一样,一个是在白天,一个是在夜里。

生2:我觉得这段文字的感觉是柔和的美,我感觉荷花好像要闭眼入睡了。而课文中的荷花给我们的感觉是很热烈的。

3. 师:是啊,这“映日”荷花,让我们感受到了热烈奔放、勃勃的生机。 能通过你的朗读将这种美表现出来吗?

第 4 页 共 8 页

4. 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比较

1.师:“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与《小池》这首诗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相比是一种怎样的美呢?

出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学生齐读。 2.指名回答。

3.师:“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传递的是一种细腻的、温婉的美,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表达的是一种洒脱的、大气的美。能将这种洒脱、大气、豪放通过你的读表现出来吗?

学生练读,指名读。

★与“六月西湖锦绣乡,千层翠盖万红妆”的比较 出示:六月西湖锦绣乡,千层翠盖万红妆。

1.师: 杨万里似乎对荷花情有独钟,他在《清晓湖上》这首诗中写道“六月西湖锦绣乡,千层翠盖万红妆”,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学生吟诵。

2.师:你从哪儿看出诗歌描写了荷叶、荷花?

生1:我从“千层翠盖”知道是写荷叶的,因为荷叶是绿的。 生2:“万红妆”是写荷花的。

师:读一读这两句,再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比较一下,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1:这句话比较含蓄,书上这句有些暴露。

生2:这句中的荷花有些像害羞的新娘子,书上的荷花有些像大家闺秀,很大方,很豪爽。

3.师:瞧,同是荷花,美得却那么不同。美美地读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领略诗句所表现的大方、豪爽。

第 5 页 共 8 页

分组比赛读。

(三)从整体把握,感受美

1.师: 孩子们读到这儿,老师相信你们已经充分感受到诗歌所传递的美了。 生1:我觉得这是一种大气的美。

学生回答。

2.师:是啊,就用你的朗读把这种感受表现出来好吗? (生齐读。)

3. 师:这首诗不仅意境开阔,而且对仗十分工整。来,咱们对对看,“接天”对„„

生:映日。 师:“莲叶”对„„ 生:荷花。

师:“无穷碧”对„„ 生:别样红。

师:是啊,从这一对一对的对子中,你能感受到到这种“大气”吗? 生1:“天”和“日”,让我感到气势很大。

生2:绿色和红色是对比,颜色也很浓烈,感觉很“大气”。

师:是啊,色彩反差如此强烈,所营造的景致也是浓烈的、动感的,充满了蓬勃而出的生命力。这何尝不是大的意境啊!这首诗真有意思,从一个字、一个词中,能读出“大”意境,一句一句对着读,同样能感受到恢弘、阔远的意境。来,再读一读这两句诗。

(生齐读。)

五、多元感悟,体悟“情”大

师:同学们,刚才,咱们重点欣赏了古诗的最后两句。其实,这首诗的一、二两句同样精彩。你读一读,一、二句写的是什么?

生:写了西湖夏天的景色和其他季节不一样。

第 6 页 共 8 页

师:是啊,看到这六月的西湖,诗人感受到与其他时节不同。就请你来当一回诗人,带上感情把你的感受痛快地表达出来。

(生齐读。)

师:我得问一问您这位大诗人,我们常说“写景抒情”,可您怎么一开篇就“毕竟西湖六月中”,把自己的感受一股脑儿地表达出来了啊?

生1:我一看荷花,就忍不住地写了。 生2:西湖很美,让我情不自禁地写了。

师:假如可以加上动作,诗人啊,您又会加上怎样的动作表达自己的感情呢? (生加动作读。)

师:假如可以用上语气词,诗人啊,您会用上什么呢? 生:我会加“啊”。“啊,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学生还运用“哦”、“哟”等词语,来表达心中的情感)。

师:还可以把语气词放到句中和句尾,读起来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快试试吧。 (学生添加语气词,用不同方式读。)

师:古代的诗文是不加标点符号的,假如您当时会用标点符号,您会用上什么呢?

(学生添加感叹号,问号,省略号等,通过添加标点符号,表达自己的情感。) 师:孩子们,刚才你们当了一回大诗人,演绎了诗人的情感,而且加上了语气词、动作和加标点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很了不起!那么,你们知道,写这首诗的时候杨万里几岁?可以猜一猜。

生:18岁。 生:不超过25岁。

师:老师告诉你,写这首诗的时候,杨万里已经60岁了。 生(几乎全都感到震惊):啊。

师(现场采访):你嘴巴张得那么大,想说些什么? 生1:他那么大的年纪怎么能写出那么活泼的诗歌来。

第 7 页 共 8 页

生2:这么热烈的诗歌竟然是一位老爷爷写的,我真不敢相信。

师:是啊,文如其人啊,这就是“直不中律”的杨万里,这就是“也有性气”的杨万里,率真、自然、豁达、质朴„„诗歌的意境大,诗人的情怀难道不“大”吗?

六、升华情感,迁移表达

师:西湖的美,让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其实,美是无处不在的,学习了这首诗,你能写写家乡的景色吗?

出示:

学生写诗、交流。

师:同学们,课前你们想了解的问题,有答案了吗?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作业设计】

搜集描写荷花的文学作品,充分领略荷花的风采。 【板书设计】

23古诗两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无穷碧

毕竟 ,风光不与四时同。 , 。 美

别样红

第 8 页 共 8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