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左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和课文背景,积累有关左丘明和《左传》的文学、文体知识。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理解、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利用课后注释和工具书,通过质疑、释疑掌握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 2.自读课文,理清文脉,体会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3.反复诵读,品味烛之武的言辞,体会说理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风采,学习他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1.积累“鄙”、“微”、“辞”、“之”、“以”、“与”、“焉”等文言实、虚词,掌握古今异义词、倒装句、省略句和词的活用规律。 2.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 【难点】
1.掌握词的活用规律。
2.理解烛之武说辞的内容和逻辑思维方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互动设计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走近文本 1.导语设计:
《三国演义》有这样的情形:
如血残阳下,一位衣着灰褐色战袍、胯下一匹膘壮大马、手持丈八蛇矛的武将立于长板坡当阳桥头,他髭须倒竖,怒目圆睁,厉声喝道:“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来与我决一死战?”再看对面,满山遍野,旗帜遮天,阵前一面书有斗大的“曹”字的战旗正迎风招展。战旗后面的曹军阵营竟出现了混乱。武将见此,又两声大喝。话音未落,只见曹军中有一战将坠于马下,百万曹军如退潮的海水般“哗”地退后十几里。这个武将就是张飞。
张飞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个威猛无比的武夫形象,喝退百万雄师,不足为奇。今天我们通过《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来认识一位文人,看他是如何在温言细语中退却百万雄师,使自己的国家免于覆亡厄运的。(板书课题:烛之武退秦师)
多媒体出示课时目标:1.诵读课文。2.疏通文意,梳理文言基础知识。3.理清文脉,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 2.资料积累: (1)走近作者
左丘明(公元前556~公元前451) 姓丘名明。春秋时鲁国人,为炎帝后裔。他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孔子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左丘明编修国史,日夜操劳,历时30余年,完成了一部纵贯200余年、18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 (2)追溯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联合秦国围攻郑国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3)文学常识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先秦历史散文的典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传,《左传》是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以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它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 3.课文对译 烛之武退秦师 《左转》
晋侯、秦伯 围郑, 以 其 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晋军驻扎函陵,
秦军 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 秦军驻扎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 “国家危险了, 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一定会撤退。”
公 从 之。 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 为也已。”
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 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 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许 之。 (烛之武)答应了。
夜 缒 而 出。 见秦伯 曰:“秦、晋围郑, 郑 既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郑国,郑国已经
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 越 国 以鄙远,
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
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 君之薄也。 若 舍郑
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
以为 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共 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 且君
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
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 焦、瑕, 朝 济 而夕 设版 焉,
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
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 西封,若
您所知道的。 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
不阙秦, 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 图 之。” 秦伯 说,
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
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乃 还。
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子犯 请 击之。公曰: “ 不可。微 夫人之力 不及此。 因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
人之力 而敝之,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 不武。吾其还也。”
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 亦 去之。
(晋国的)也撤离郑国。 (二)阅读文本 整体感知 1.诵读文本 初步感知 【问题投放】
①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②他用什么办法“退秦师”的?③结果如何? 【学生活动】
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思考。 【教师点拨】
提示听读同学留心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师补充强调几个特殊字的读音。(多媒体展示:共gōng其乏困 若不秦阙jué 失其所与,不知zhì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 【整合答案】
①围郑,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②游说秦伯。③秦与郑结盟,晋文公被迫退兵。 2.质疑问难 疏通文意 【问题投放】 (多媒体展示)
(1)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活用的词、古今异义的词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秦伯说,与郑人盟 ③烛之武退秦师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⑤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⑥敢以烦执事 (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越国以鄙远 ③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④既东封郑 (3)指出下面句子中“以”的用法 ①以其无理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④越国以鄙远 (4)指出下面句子的文言句式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是寡人之过也 (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为也已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学生活动】
①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勾点不理解的词句,借助课后注释、《古汉语词典》解决,同桌讨论交流,理解文言词语、疏通文句。②教师的组织下,学生质疑、释疑。③解决投放的问题。 【教师点拨】
第一题涉及课文部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活用词。这是文言文重要的语言点,能否准确判断,关系到对语句的理解,因此也是高考重要的设题点。对于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平时要多积累,对于活用词,要注意观察它在句子、短语中充当的成分。第二、三题涉及课文中的部分重点实虚词,平时注意积累,特别是常见的虚词一定要记住、理解其用法。第四题关
于文言句式,介词结构后置比较常见,对于宾语前置要掌握前置的规律。如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等,判断句要观察其标志。第五题句子翻译除了要落实关键的语言点外,还要注意翻译方法,把部分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如:①壮——壮年,②仁——仁义,知——明智,武——勇敢。 【整合答案】
(1)①共(通假字,通“供”。),行李(古:出使的人。今:出门携带的箱包、铺盖。) ②说(通假字,通“悦”。),盟(名词用如动词,结盟。)③退(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
④夫人(古:那人。今:对一般人妻子的尊称。)⑤军(名词用如动词,驻军。)⑥执事(古:左右办事的人,此处指对对方的敬称。今掌管某项事情或工作的人。)
(2)①微:如果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②鄙:边境。这里作动词,把…当边境。③辞:推辞。④封:疆界。这里作动词,把…当疆界。 (3)以:连词,因为;介词,拿、用;介词,把;介词,以便。
(4)①省略句,省略介词“以”的宾语。 ②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 ③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判断句。
(5)①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年龄大了,不能干什么了。②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算勇敢的。 3.总结归纳 积累整合 (1)正字音
氾(fàn )南 佚(yì )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阙(jué )秦 杞(qǐ )子 共(gōng)其乏困 朝(zhāo)济而夕设版焉
逢(páng)孙 秦伯说(yuè ) 失其所与,不知(zhì ) (2)辨字形
侯(姓侯 ) 缒(夜缒) 戌(戊戌 ) 敝(凋敝 ) 戍(戍守 ) 蔽(遮蔽 )
候(问候 ) 槌(棒槌 ) 戎(戎马 ) 弊(弊病 ) (3)重点实词、虚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封:疆界,此作动词。) 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越国以鄙远(鄙:边境,此作动词。) 以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连词,如果没有,表示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4)古今异义
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敢以烦执事 (执事,古义:左右办事的人,此处指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事情或工作的人。) (5)一词多义
越国以鄙远 边境,此为使动用法。 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 浅陋,目光短浅。 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陋,目光短浅。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连词,没有,表示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微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副词,暗暗地。 见其发矢十中,但微颔之 副词,稍微。
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因为。 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用。
以 越国以鄙远 介词,相当于“以便”。 焉用亡郑以陪邻 介词,相当于“以便”。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介词,把。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拒绝。 辞 停数日,辞去 告别。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口实。 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
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怎么。 许之 代词,他(指郑文公)。 之 是寡人之过也 结构助词,的。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性。
何厌之有 助词,作用是将宾语提前,即“有何厌”。 (6)通假字
共其乏困 (共,通“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7)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 (军::驻军,名词作动词。) 与郑人盟 (盟:结盟,名词作动词。) 夜缒而出 (夜:名词作状语。)
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封:作疆界,名词作动词。)
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意动用法。远:远地,形容词用作名词。)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动词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退:动词使动用法。) 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 (8)文言句式 ①介词结构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②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③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④省略句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晋军(于)函陵 (烛之武)辞曰 (晋惠公)许君焦、瑕 4、自读梳理 理清结构 【问题投放】
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学生活动】
学生自读课文,勾玄要点。 【教师点拨】
逐段勾玄要点。第一段交代怎样的形势?第二、三段,抓住“国危矣”、“夜缒而出,见秦伯”、“秦伯说,与郑人盟”、“吾其还也”、“亦去之”等词句理解。 【整合答案】
要点:①围郑,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②烛之武受佚之狐的举荐,夜缒而出,出使秦国,游说秦伯。③说退秦伯,使秦与郑结盟,晋文公被迫退兵。 5、归纳要点 概括中心 【问题投放】
①尝试组合四字短语概括文章主要情节。
②烛之武在退秦师这件事上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学生活动】
同桌讨论交流,形成书面答案,择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板书展示问题①的答案。问题②口头回答。 【教师点拨】
第一问:结合上一个问题,对钩玄的要点,整合信息。第二问: 回顾郑国面临的形势,佚之狐的举荐,及游说过程的语言描写。 【整合答案】
①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迫晋退兵
②他怀才不遇,又满怀爱国之志,国家危难之时,他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在强秦面前,他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表现出了聪慧机智。刻画了一个勇敢、智慧、爱国的形象。 (多媒体展示)
围郑 --------------------------------- 危在旦夕 临危受命
烛之武 (爱国、勇敢、智慧) 夜缒而出 说退秦师
晋亦去 ------------------------------------ 转危为安
(三)课内小结 强化重点
本课时重点疏通文句,积累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脉,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 (四)课堂实践 检验效果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夜缒(zhuì) 失其所与(yǔ) 氾南(fàn) B.阙秦(qùe) 共其乏困(gōng) 逢孙(páng) C.杞子(qǐ) 函陵(hán) 悚峙(sǒng) D.秦伯说(yuè) 佚之狐(yì) 乃还(huán) 2.下列各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若/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寡人之过也 是:判断词。
B.既东封郑 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以……为疆界”。 C.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D.越国以鄙远 鄙:边疆。这里用作动词:“当作边疆”。 4.下列各句中,“之”字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⑴公从之 ⑵臣之壮也 ⑶是寡人之过也 ⑷许之 ⑸邻之厚,君之薄也 ⑹行李之往来 ⑺君之所知也 ⑻夫晋何厌之有 ⑼将焉取之 ⑽惟君图之 ⑾使杞,逢孙、杨孙戍之 A.⑴⑷⑼⑽⑾/⑵⑸⑹⑺/⑶/④⑻ B.⑴⑷⑼⑽⑾/⑵⑸⑹⑻/⑶⑺
C.⑴⑷⑼⑽⑾/⑵⑻/⑶⑺/⑹ D.⑴⑷⑼⑽⑾/⑵⑸⑹⑺/⑶⑻
5.从句式的角度考虑,下列句子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以其无礼于晋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参】
1.B(“阙”读“jué”) 2.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因为"军"活用为动词。) 3.A(是:代词,这。) 4.A ( ⑴⑷⑼⑽⑾为代词。⑵⑸⑹⑺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⑶为结构助,的。⑻为助词,提示宾语前置。)5.A (A宾语前置,其余为状语后置。)
(五)课下练习 复习巩固
1.复习巩固课堂梳理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2.在练习本上翻译课文第三节, 3.熟读并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