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张岱年的文化思想

论张岱年的文化思想

来源:刀刀网
第7卷第3期 江西科技学院学报 go1.7 No.3 2012年9月 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eptember.2012 论张岱年的文化思想 姚满林 (江西党校 江西 南昌 330003) 摘 要:张岱年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在2O世纪8O年代,他综合运用中西哲学的方法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 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观点,这些观点对当前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尤其是对 建设文化强国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文化哲学 思想基础基本精神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缟号:123(2012)03—084—04 ……0.。o.O O…… OO 0o.。c●0O●ⅢⅢOO.。。.O OO◆0O●OO◆O0●OO.。。●OO.。。.O OO◆0O●OO◆OO●OO◆OO●OO◆0O●OO●OO●Oo●OO●OO●oo●OO●OO●O0000●OO●OO◆00●OO00O●oO◆O 张岱年(1909~2004),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国 常意义上所谓的文化指的是第二种意义上的文化。 学大师,学识广博,精通中西哲学,有着很高的学术素养。 然而,张岱年先生对文化的界定并不止步于此,他进一 其哲学体系的特点在于运用西方哲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哲 步剖析了文化的层次。在他看来,在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文 学,并对中国文化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提出若干 化又可以依据其涉及的内容细化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 关于文化与哲学史问题的新见解,这些观点对当前加强文 也是最高层次,是哲学、宗教,这是社会的指导思想;第二层 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对 次是文学、科学、艺术、技术等,它受哲学、宗教的指导,同时 张岱年先生的文化思想进行梳理与探究,这些观点主要散 也是哲学的基础与表现;第三个层次是社会心理,包括风俗 见于他在2O世纪8O年代发表的一些论文当中。当然,张岱 习惯以及一般人的思想意识,哲学经常是社会心理的提高 年先生对文化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哲学视角。 和纠正,社会心理则是哲学思想的普及和庸俗化 _( ”。显 然,这里又涉及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文化与哲学的关系。 按照张岱年先生的观点,文化属于一个宽范围的概念,哲学 什么是文化呢?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很复杂的问题。之 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哲学既可以说是文化的总体的指导 所以简单,是因为我们每时每刻、世世代代都处在文化当 思想,又可以说是文化发展的思想基础,哲学构成了文化的 中,对文化已是“熟视无睹”了;之所以复杂,是因为我们难 核心。这种观点与贺麟先生的主张类似。贺麟先生认为, 以给出文化的确切定义。在学术界,对文化的界定可以说 “哲学是一种修养。哲学的探究是一种以学术培养品格,以 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以美国人类学家A.L.克鲁伯 真理指导行为的努力。哲学之真与艺术之美、道德之善同 和克赖德・克拉克洪1952年发表的《文化——关于概念和 是一种文化,一种价值,一种精神活动,一种使人生清高而 定义的评论》一书来说,他们就给出了161种文化的定 有意义所不可缺的要素。”_3_l( 。 义,n 这足以说明了文化问题的复杂。然而,纵使文化问 张岱年先生对文化的界定综合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准 题复杂,但还是必须对其有所界定。张岱年先生认为,对于 确地指出了文化的内涵与核心。然而,这种界定仍有一些 文化可以从三种意义上来理解:从广义上看,“文化即人类 方面值得反思,比如说,这种界定依然是基于静态的角度, 改造自然同时改变人性的一切成就”,_l2]( 。”它包括物质生 没有突出文化的实践性,从而忽视了对文化的动态理解。 产和精神生产的全部内容,这便是最广意义上的文化;从次 广义上看,文化则指的是除经济、政治之外的一切,它包括 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 通过文化与哲学关系的分析,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古 而狭义上的文化,仅指文学艺术[2 ”。应当指出的是,通 代哲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基础,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 收稿日期:2012—05—02 作者简介:姚满林(1973一),男,安徽潜山人,江西党校哲学教研部,哲学博士。 研究方向:文化哲学、诠释学。 ・84・ 江西科技学院学报(2012) 明清的实学,中国古代哲学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起着非常重 家的这种价值观念随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 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而被接受,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判断与价值行为。 首先表现在天人观上。天人观实际上就是对天与人的 除此之外,先秦时期还有:墨家的功利至上论、法家的道德 关系的看法。就天人关系来看,中国哲学对文化有什么影 无用论、道家的相对价值论。但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文化 响呢?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可以称为“天人之 发展中没有起主导作用。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这 学”。“天人”问题也理所当然称为了中国哲学的总问题。 种倾向,尤其是儒家反对追求个人私利,强调道德理想高于 对于天人关系,中国哲学中曾经存在着两种观点:一是天人 物质利益的做法对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推动作用,但它 合一;一是天人交胜。具体来说,第一种观点是主流的观 也给中国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特别是不重视道德 点,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在张岱年先生看来,中国文化中 理想与公共利益的必然联系,其结果未免脱离实际,陷于空 的天人合一思想源于孟子的“知性则知天”,在此基础上,后 疏。如果从中国哲学发展脉络看,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之争 来董仲舒进行了发挥,进而宣扬“人副天数”,“天人相类”。 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义与利的问题;一是力与德的问 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粗陋形式。到了两宋时期,天人合一 题。从孔子到宋明,乃至清代,义利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哲学 思想有明确的理论意义。他认为,这在张载、程颢、程颐的 话题,在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看来,义利关系意味着一 哲学思想中尤为突出,他们至少表达了三重主要意思:其 方面要反对私;另一方面必须重视公利,因为“如果忽视人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所产生的;其二,人必须 民的物质利益,则道德将成为空虚的说教”_2¨( 。作为当 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这种规律与人的道德规律是一致 时显学之一的墨家也将公利作为最高价值。当然,义利问 的;其三,人生的理想就是天人和谐l2_( 。第二种观点在中 题也内含了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 国文化中影响不是很大,持这种主张的有苟子(“明于天人 关系,对这些关系的认识与思考,并对这些道德律的践行为 之分”)和刘禹锡(“天与人交相胜”)。对于中国的天人合一 后世的价值观念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德力问题,后来逐 思想,张岱年认为它不是原始的物我不分,而是经过物我区 渐演变为“王霸”问题,也是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儒家 分之后重新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当然,除了儒家的观点 将德与力、王道与霸道对立起来。作为显学,儒家宣扬“以 外,道家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相生相融。正 德服人”;墨家只将德与命对立起来,认为德与力是统一的; 是在这种天人关系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重大的分 而法家韩非将德与力对立起来,宣扬力。毋庸存疑,通过先 歧。西方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就是将自然与人对立起来,把 秦时期的价值争论,尤其经历了墨学中绝、法家思想在实践 征服自然,乃至征服世界作为人的目标。显然,对天人关系 上的失效,儒家的价值观念逐步确立了其主导地位,从此它 的反思,在经济的全球化的今天,尤其是在人类面对日益复 对中国文化后期的发展影响深远。 杂化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类生存空间压力等问题时, 最后,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就思维方式来说,由于中西 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文化是在不同历史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因而有着很大的差 其次,表现在价值观上。张岱年先生认为,价值观这个 异性,但由于同属人类文明,它们之间也有着一致性,可以 概念是到近代才有的,但我国古典哲学中并不缺乏价值思 说它们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张岱年先生认为,在思维方 想。一般地说,价值指经济价值或商品价值,无疑,在这种 式上中西方有着两个非常明显的差异。一方面,在西方古 视野下,它属于经济学范畴,但除此以外,它还有更重要、更 代,形式逻辑体系比较完整,而中国也有形式逻辑,但没有 根本的价值——哲学上的价值,也就是人们通常追求的真、 西方完备。尤其是墨学中绝后,形式逻辑就没有发展起来, 善、美 ””。然而,纵观古今中外的价值思想,价值观实际 因而中国古代哲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在后期发展中就缺 上涉及两个层面:一是价值的类型与层次;一是价值的意义 乏精确的分析与推理。这种状况决定了人们习惯于从总体 与标准。就中国文化发展来看,张岱年认为,我们有着丰富 上来把握一切;另一方面,西方古代提出了出辩证法,而中 的价值思想,从先秦时期开始,春秋时代就有“三不朽说” 国古代的辩证思维却比西方更发达,如:孔子的“辩惑”,老 (立德、立功、立言),这种观念实际上是肯定人有着崇高的 子的“观复”,庄子的“反衍”,《易传》的“通变”,苟子的“解蔽” 价值,它对后世的价值导向影响较大。稍后是一个思想争 都有辩证法的含义,只是到了后来,西方的德国古典哲学时 鸣的时代,儒家主张道德至上论,如:孔子的“仁”,“好仁者 期的辩证法又超过了中国。基于这两点,中国古代发展出 无以尚之”;孟子的“仁政”,“人人有贵于己者”;苟子的“有 了总体观念与对立统一观念,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中 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儒 国传统文化总习惯于从总体上认识与思考问题,并在实践 ・ 85 ・ 姚满林:论张岱年的文化思想(2012) 中致力于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 就是说,一方面,中国文化因为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而得以绵 通过考察与分析,张岱年先生认为,“天人合一”的天人 延与发展,文化之河流才由小溪变成大江大河,声势浩大; 观,道德理想高于物质利益的价值观,辩证的思维方式,可 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因为有厚德载物的精神而衍生了以德 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思想基础E。](P”。正是这些思 育代替宗教的传统,这既体现我们文化的宽容性、包容性, 想基础滋养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又体现我们文化重视德性的精神,我们不愧“礼仪之邦”的 美誉。 然而,张岱年先生认为,从16、17世纪以来,中国的科学 没有自己创造出西方近代意义上的实证科学,这 历史地看,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虽经盛衰变迁,但始终延 技术落后,绵不绝,这也充分说明了中国文化有着它自身的优秀品质 也说明了中国文化有着不足的一面,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 与基本精神,有其自身的魅力。因此,我们必须对中国传统 化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四个方面:其一、因循守旧、不愿变 其二、悠闲散漫的习惯;其三、缺乏民主传统;其四、缺乏 文化的基本精神进行更深地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 革;一些倾向或者说特点进行认识,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对 实证科学。平心而论,这些方面与现代化不相适应,比如 说,因循守旧就阻碍了思想的,思想一旦僵化了,就无 待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对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认识,实际上我们必须与中国 法适应今天改革开放的需要;再比如,民主与科学精神的缺 也使得 传统文化的特点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 乏,既使得新文化运动喊出了“民主”与“科学”口号,特性当中我们才能发现它的基本精神。关于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在现代化中需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 努力进行科技创新。坦诚而言,我们传 的特点,2O世纪2O一3O年代国内曾经流行一些观点,认为 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发展必须融入现代化,必须融人中国 西方文化是外向的,面对自然界,中国文化则是内向的,面 统文化要传承下去, 向内心;西方文化主动,中国文化则主静;西方文化是物质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文明,中国文化是精神文明;西方文化重利轻义,而中国文 化重义轻利。针对这些看法,张岱年先生认为,它们都是片 面的。为了回应这些观点,他以人与自然、家庭、民族、宗教 体用关系是中国文化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 四 等关系为重点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首先,就人与 也是个世纪学术争论的一个焦点。关于这一点,张岱年先 自然的关系来看,中西文化分歧很大,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 生认为,体用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两层含义:一则指实 上文的天人观中具体阐述了,整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重视 体与作用的关系;一则指原则与应用的关系。我们通常所 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人与自然相辅相成,天人合一;而西 谓的体用问题实际上是指第二层意义 ] 。就古今中外 方文化主张人与自然是敌对的,人要征服自然。应当看到, 的文化而言,不同时代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体与用。在张岱 这与后现代的某些观点有些差异。其次,在家庭关系方面, 年先生看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体用主要为封建社会统治阶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庭家庭本位,而西方文化,尤其近代资 级服务的,虽然也有朴素的民本思想,但毕竟没有发展出西 产阶级文化主张个人自由,因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伦”, 方的民主原则。到了清末,洋务运动的张之洞提出了“中学 西方文化重视“’,[ j ”。再次,就民族关系而言,中国 为体,(西学为用”。但即使是这样的文化嫁接,仍然没有改 传统文化重视民族,热爱和平,从不向外扩张,但同时 变中国近代社会的命运。甚至可以说,洋务派的这种做法 有着捍卫民族的优秀传统,用今天的话语说就是坚持 忽视了时代的要求,客观上阻碍了文化的发展。然而,谈到 自主与和平发展的道路;而西方文化发展出来征服别 体用问题,另一个问题出现了,那就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 的民族、征服世界的倾向,现代国际政治也在一定程度上证 问题。社会主义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明了这样一点。最后,就对宗教的关系而言,与西方人的宗 这里也存着体与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作为我们 教信仰相比,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有着较强的宽容性,例如: 的“体”,它来自西方,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是以“西学为体” 在中国人们可以同时信仰多种宗教,佛道并存;而在西方人 呢?张岱年先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西方先进思想的精髓, 的视野中,信仰是一元的,甚至在同一种宗教中人们也不能 而在中国起作用的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即 参加两个派别。通过比较,张岱年先生总结出了中国传统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而它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西学”, 文化的基本精神,他用《易传》中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 如果作简单的理解,就会忽视文化的民族性与主体性,从而 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也 也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 ・ 86 ・ 江西科技学院学报(2012) 持这种观点的人很难适应 对于中西文化交流的问题,张岱年先生也进行了深入 向。它盲目拒绝接受西方文化,在面临现代化时,必然失败。显然, 探讨,并提出了“综合创新”的观点。在他看来,中国文化的 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化,发展从上古到两汉都是的,两汉之后,随着佛教的传 张岱年先生对以上的观点持批评的态度,而早在2O世纪3O 人,中国文化开始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与交融,这也是外来 年代他就提出了“综合创新”。这里的“综合”“意指对传统 4]。这涉及到 文化的第一次输入。但由于中国此时处在封建社会发展的 文化的继承和对外来文化的批判性吸收”I上升时期,我们的文化对外来文化有极强的同化力,所以它 “古”与“今”,“中”与“外”的关系。而“创新”意味着“对文化 的传人并未改变中国文化的性格,而佛教最终融人了 的表现形式等外在方面进行创作与重塑,以赋予文化内在 我们的文化。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在带来宗教的同时,也 方面新的内涵和时代气息”l4]。在文化发展问题上,张岱年 带来了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一部分士大夫接受了西方的 先生提醒人们,文化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就是主动吸取 认识本民族 先进科学和 教,但后来,由于雍正皇帝采取闭关锁国政 世界文化的先进成就,保持民族文化的性,策,切断了中西文化交流,可以说,这个时期的中西文化交 文化的优秀传统,发扬创造精神,创新文化,这种创新是“种 流没有开花结果。接下来,在拯救国家与解除民族危机的 花式的”,而非“插花式的”。 过程,西方思潮不断地涌人中国,在经历了争论与交锋之 应当说,我们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当中。一方面,传统 后,马克思主义作为新的文化慢慢被中国的先进分子所接 文化的现代转化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命运,我们必须正确 受,并在后来成为了中国人民的指导思想,因此中国文化进 地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其优秀的层面,因为 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学术界一直有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 5],而对不适应现代化的那些层面我们 三种观点:一是西化论;一是保守主义;一是综合创新。对 久弥新的精神财富”[于第一种观点,张岱年先生认为,它可能在取得一定的成 应当“封存”;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传统文化和外来 绩,但它有着丧失民族的危险,因为文化是民族赖以生 文化总是并存于一时的。没有外来的就无所谓传统的。有 ,r钉 ’因此,在 存的精神支柱,一旦文化全盘西化,那么民族安身立命的东 了 你’,才有‘我 。你我既并存就必然对话。,西就丧失了,所以这种态度在理论与实践上都不可求。第 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的今天,张岱年先生 二种观点,将传统文化看得太重,没有看到传统文化的不 的文化思想对于我们发展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有着非常重 足,而只看到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因而有夜郎自大的倾 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贺麟.哲学与哲学史论文集l-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姚满林.论哲学对文化的责任[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5]关于深化文化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El报,2011—1o一26. E6]金克木.文化的解说E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朱On the Cultural Thoughts of Zhang Dainian YA0 Man——lin 斌) (School of Jiangxi Committee of C.P.C,Nanchang 330003,China) Abstract:Mr.Zhang Dainian is a well—known contemporary philosopher of China.In the 1980s,he studie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oroughly and comprehensively by integrating the method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and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original ideas from the philosophical stature.These views have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US to build our socialist culture,especially to build a cultural power. Key Words:culture;philosophy;ideological basis;basic spirit ・ 8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