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观察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观察

来源:刀刀网
Med工cme ANd HeaiTH MANageMeNT 医药卫生管理

CH工NA HEALTH 工NDUSTRY

DOI:10.16659/j.cnki.l672-5654.2017.18.094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观察

蔡艳

江苏省南通市老年康复医院急诊科,江苏南通226001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护理风险管理效果,探讨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一12月急诊科 实施常规院内转运的8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6年1一12月急诊科院内转运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124例患者作为 观察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方式进行院内转运,观察组实施下列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加强应急和组织管理、完善转运前 准备、强转运途中的监测、转运途后的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1.61%尧护理投诉0.00%低于对照 组的8.14%、5.81%曰观察组转送科间满意98.39%、患者满意96.77%髙于对照组的90.70%、88.37%曰转运时间 (12.±3.27)min低于对照组的(16.59±4.87)min(P<0.05)。结论在进行危急重患者院内转运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及险 情预案,进行科学评估,提髙护送人员安全防范意识。使不安全因素得到降低或消除。[关键词]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风险[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7)06(C)-0094-03

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等;转运目的包括进行X-线、B超、

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复杂,进行初步抢救后,还 需要进行深人的检查,以及院内转运到其他科室接受进 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急诊重症患者的转运并不是一个简 单科室与科室之间的转运过程,因为患者病情重,转运途 中虽然时间短暂,仅需短暂十几分钟,但仍然存在着许 多危及患者生命的安全隐患'转运容易引起各种不良 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如循环、呼吸等系统功能改变,甚 至可能导致心跳骤停、窒息等危险因素的发生,由此使 患者病死率及伤残率进一步增加,各种医疗纠纷也增加。 急诊患者院内转运显示出一个医院的急救水平,加强急 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在转运 前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的评估,做好转运过程中随时发 生意外的准备,提高患者转运救治成功率。该科2016年 重视护理风险,并建立一系列完整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取 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5年1一12月急诊科实施常规院内转运的 8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44例,女42例,年龄20~98 岁,平均年龄为(55.±12.76)岁。2016年1一12月急诊 科院内转运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124例患者作为观察 组,男58例,女66例,年龄20~95岁,平均年龄为(57.28±

CT等诊断性检查,或送人转科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基本

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方式进行院内转运,在卫生员以及 护士的陪同下,应用平车护送,对患者的血压进行监测, 利用氧袋进行供氧,在输液时利用浅静脉穿刺;观察组 实施下列护理风险管理措施。

1.2.1加强应急和组织管理规范及完善院内患者转运 制度,对负责搬运的运输人员开展有计划的培训,根据 个人技能进行任务调配,随时抽查任务完成质量,发现 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进行整改[3]。制定应急预案,每月定 期组织运输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学习、方法技能培训和应 急演练以及情景模拟训练,熟练掌握徒手心肺复苏术、 搬运法等,做好运输工具管理,平车每日清洁消毒,检查 各部件性能良好,为安全转运患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1.2.2完善转运前准备转运前对患者评估及预处理,力口 强患者血压、心率、尿量、中心静脉压、出血等评估,同时 给予补充血容量、血管活性药物,携带心电监护仪。对患 者呼吸、血样保护度、血气分析等进行评估,若患者需要 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则需要对便携式呼吸机参数进行 调整,使患者能够耐受。观察患者瞳孔、意识、是否存在颅

并给予脱水治疗,避免发生脑疝。妥善固定各个 13.16)岁。疾病包括呼吸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多发伤、骨骨折,[作者简介]蔡艳(1977-),女,江苏南通人,硕士,主管护师,研 究方向:急救护理和心理健康。

94

中国卫生产业

管道,拉上床栏,防止患者发生坠床。配备足够器材药品 及转运人员根据患者病情评估结果,配合足够的器械药

Med工cme ANd HeaiTH MANageMeNT 医药卫生管理

CH工NA HEALTH 工INDUSTRY

表1急诊科急危重症院内转运不同护理模式相关指标比较[n(%。)】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

例数12486

护理风险事件

2(1.61)7(8.14)4.08<0.05

护理投诉0(0.00)5(5.81)3.98<0.05

转运科间满意122(98.39)78(90.70)4.23<0.05

患者满意120(96.77)76(88.37)4.56<0.05

P

字2

品,同时对各仪器设备进行检查。确定负责转运的医务人 员,其必须具备较强的应急能力,熟悉病情,对各种急救 技能和搬运技巧、途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能够熟练掌握并 在护理风险事件,包括院①患者自身病情因素。如心律失 常、呼吸道梗阻、血压异常、动静脉栓塞、低氧血症、抽 搐、出血等[6]。②转运因素。若进行搬运的工具不当,则会 处理。转运前的正确评估护士与主管医生一起对患者情 况进行评估,并向患者及患者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在征 得家属同意后实施转运,另外在转运前必须签订《转运风 险告知单》,避免在出现医疗纠纷时,相互推卸责任气出 科前护士测量生命体征,转运前10 m

in电话通知接收科

室,简单报告病情及需要特殊准备的物品。

1.2.3加强转运途中监测加强对患者进行看护,一旦发 现患者病情变化,应当立即进行处理,对于颅内疾病及 脑外伤患者应当对其瞳孔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对各 管道情况严密观察,避免滑落,保证其通畅[5]。若患者为 多发伤,在搬动过程中,预防由于体位变化而导致的重 要脏器灌注不足。搬运过程中注意保暖以及隐私保护。 1.2.4转运途后的护理措施。转运到接收科室护理患者 顺利到达接收科室之后,协同接收科室人员共同把患者 安置到准备好的病床,同时做好患者病情的交,交接 内容包括患者生命体征、用药情况等。与交接科室做好交 接,包括生命体征、用药情况、液体出人量,目前危急情 况,双方科室交接人员在《院内患者转运交接单》对应 项目签字。1.3观察指标

转运过程中(管路脱落、输液管路堵塞、窒息、供养 中断、呼吸心跳骤停、坠床等)、转运时间、护理投诉、转 运科间满意度、患者满意度。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 [n(%c)]表示,进行字2检验,P<〇.〇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1.61%、护理投诉00.00% 低于对照组的8.14%C、5.81%C(P<0.05);观察组转送科间

满意98.39%、患者满意96.77%高于对照组的90.70%、 88.37%(P<0.05),见表 1。转运时间(12.±3.27)min 低于 对照组的(16.59±4.87)min (t=3.13, P<0.05)。3讨论

急诊科患者院内转运途中可能多种因素的影响,存

导致患者骨折加重、肢体损伤、伤口裂开、坠床,还可能 导致导尿管、输液导管、胃管、人工气道等脱落或异位, 造成血压袖带移位、监护探头异位,由此对测量结果的 准确性造成影响,导致护理员对病情判断错误。同时,若 转运路线拥堵、无障碍设施少等因素也会导致转运时间 延长,使风险增加[7]。③药物及设备因素。据有关研究发 现,转运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件中,与设备有关的占 45.9%[8],若患者在转运途中缺乏完善急救设备、监护设 备及药品,不能对病情进行及时、持续监测及相应的应 急处理,从而使抢救时机贻误。④人员因素。若在转运时 医护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专业技能不熟练、在转运前 未能正确对病情评估、不能对出现的意外情况正确判断 有效处理、未能有效预见风险、护送人员不充足等因素, 均可能导致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行转运前,未能积极 与患者、家属、接收科室进行病情沟通;转运时医护人员 协调度不够;接收科室吸氧装置、监护设备、床单元等准 备不完善,不能给予转运患者及时、顺利接收,这些均会 对转运造成影响,甚至导致送错科室的出现[9]。并且,在 转运人员将患者送到科室后,若未与接收科室医护人员 进行严密仔细的交接,这也会导致患者下一步治疗、护理 受到影响。

护理风险管理主要是指对于患者、医护人员、探视 者等可能产生的伤害及其他潜在风险因素进行科学的 识别与评估,并且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10]。 在急诊科患者院内转运时,由于院内转运的风险性大,而 时间则较为短暂,所以,必须保证护理风险管理以确保 重症患者的安全,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11-12]。该文观察 组通过加强应急和组织管理,制定转运制度制定转运规

章制度,建立规范的,程序化的转运流程,并制定成手

册,组织定期学习考核,突发状况的应对,保证绿色通道 通畅,急救物品定人管理,班班交接。完善转运前准备及 预处理,并向患者及患者家属做好解释工作,避免在出 现医疗纠纷时,相互推卸责任,出科前护士测量生命体

中国卫生产业

95

Med工cme ANd HeaiTH MANageMeNT 医药卫生管理

CH工NA HEALTH 工NDUSTRY

征,确保接收科室做好充分准备;加强转运途中的监测 及转运途后的护理措施,保证护理风险管理贯穿其全 过程。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1.61%尧护理 投诉0.00%c低于对照组的8.14%C、5.81%C(P<0.05);观察组 转送科间满意98.39%c、患者满意96.77%c高于对照组的 90.70%、88.37%c(P<0.05),转运时间(12.±3.27)min低 于对照组的(16.59±4.87)min。

综上所述,对急诊危重患者需要进行院内转运,转运 的过程中较为短暂,但却容易发生护理安全隐患,这就 需要医护人员做好应急措施,应用风险管理,对患者的 生命体征等情况密切观察,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降 低风险的发生几率,转运途中的死亡率也会随之降低,使 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 [2]

运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6,11(9上旬刊):105-106.护理杂志,2013,19(10):62-63.

[3] 侯慧芬,凌淑芬.全程安全转运及前瞻性护理干预在急诊

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11(13): 1219-1220.(上接第93页)

于对照组的9.00%C(P<0.05)。

综上所述,住院一出院延续性护理可了解出院患者 在日常生活及工作情况,实施有效护理干预,提高了患 者出院后的治疗依性,有助于促进患者功能康复,预防 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值得在 护理工作中应用,并可推广到骨折患者的连续性康复护 理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唐荣妹,郑芸.延伸护理对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内固定

术预后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8):31-32.[2]

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2):48-49.[3]

果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2):1358-1360.[4]

换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J].护理杂志,2014,31 (22):5-8.

[5] 薛鹏.延续性健康教育对提高骨科患者出院后自我效能影

响的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22):96-97.

[6] 谢凤兰,成守珍,蔡卫,等.延续护理服务部专职工作岗位

的设立及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47-49.[7] 孙玉花,李铁军,吴文侠,等.骨外科手术患者延续治疗护

理的探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1):140-142.[8] 刘美胜,何淑贤,张玉松.延续护理在骨滑移治疗胫骨骨皮

缺损出院患者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7):936-938.

[9] 刘巧慧,曹英娟,付玲玲,等.互联网+延伸护理模式在骨科 [4] 王紫颖.最新急诊专科护理管理创新与护理风险防范及护

理工作流程指导实用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36-238.

[5] 高海芳,王抒义,虞惠群.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因

素分析及防范策略[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6):54-55.[6] 李银燕,杨秀华,佘东.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途中的危险

因素及安全防范措施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22): 3426-3427.

[7] 刘文文,车小琼,罗晓庆,等.综合干预对降低急危重症患

者院内转运风险的效果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8):1081-1082.

[8] 王斌,刘婷.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院内转运中的无缝隙

交接[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2):246-247.

[9] 韩淑鹏.急诊危重患者院内交接转运的风险管理[J].中国卫

生标准管理,2014,5(4):100-102.

的建立与实施[J].护理学杂志,2012(7):11-14.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2014,2(3):5-8.

[12] 李俊花.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原因分析及对策[J].天津

护理,2014,22(3):238-239.

(收稿日期:2017-03-27)

应用PDCA管理和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 [10] 许晓萍,陈毅文,陈艺延.急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路径 马丽.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齐鲁 [11] 余涵,郑丽维.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风险管理进展[J].

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 刘曼,卢丽.延伸护理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 患者出院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32):2506-2507,

理服务需求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5,30(9):93-95.衔接的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3):280-283.

(收稿日期:2017-03-26)

[10] 汪晖,杨纯子,徐蓉,等.46所综合性医院出院患者延伸护 颜丽,叶明.持续性护理干预对骨折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效

吴炳莲,胡世梅,柳卢君.持续性护理促进老年全髋关节置 [11] 卢雯,陈丽萍.高龄骨折患者出院后医院与社区护理有效

96 中国卫生产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