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海港城市
一、现代海港城市的含义
海港城市,即是以优良海港为窗口、以一定的腹地为依托、以比较发达的海港经济为主导,连接陆地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城市。海港城市是城市的一种具体类型或者是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因而具有海港和城市的双重内涵,是海港和城市的有机结合体。
现代化海港城市是海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现代化海港城市是指经济社会发达、现代化水平很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很高、具有优良的港口资浑和较高的利用水平、港口设施配套完善.外向型经济和港口服务业发达并成为城市主要支柱产业之一的城市.现代化海港城市都以现代化的海港为依托,具有雄厚的综合经济实力,市场化水平和外贸依存度较高:同时,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较高,港口服务业和集疏运网络等基础设施十分发达。城市作为海港的载体,与海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之间的经济障碍越来越小,公司的国别属性也不断弱化,与此同时,区城经济的作用愈加明显。海港城市建设将随着地区性(国际)市场的形成、区域性(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发展以及海上交通工具的飞跃,获得跨越性发展的机遇。
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以港兴城”比以往具有更大的意义
按生产力布局理论,生产力因素的空间组合方式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是“趋优分布”,即生产力诸因素总是客观地和必然地向着在自然、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有某种优势的区域空间聚集。因此.生产力布局具有明显的空间指向性,它取决于各种相关因素的力量对
比,指向引力最大的地区,也就是有成本最低点或利润最高点的地区。而满足生产力指向的工业布局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尽可能地缩短各生产要素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空间间隔,以取得劳动节约。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城市的布局。
城市基本上沿着四个指向发展:自然资源指向、劳动指向、交通区位指向、市场指向。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在地区性或国际性市场中心或贸易中心周围之所以兴起城市,之所以发展很快,是由于新的科技带来的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资源的节约、各种新能源。新材料的问世,特别是现代交通运输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地面空间距离和运作时间相对缩短,也使在单一国家或局部地区的生产对资源的需求相对下降而导致的。同时,由于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加强,商品交换在世界商品生产链条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还出现了交通区位指向超过自然资源指向的势头,也就是说区位优势将逐渐大于资源优势,这更决定了城市在地区性或国际性市场中心或贸易中心周围兴起和发展。
联系海陆两个扇面的港口,在沟通商品生产地与能源、原料供应地以及在全球市场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为生产力要素在国际范围内的最优化组合提供了广阔的选择渠道和众多的替代机会,还有利于通过协作绝对半径的延长、大中跨度经济循环的参与,全方位贸易的开展等有利于生产力合理组合的活动,使生产力获得在开放不足状态时难以得到的成长条件。因此,港口是现代生产力集中聚集的最佳区位,是人类跨向海洋文明的桥梁。港口城市以港口为中心展开生产力布局,实现它的经济增长,能有力地促进城市及所在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把握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以电子化为中心发展海港城市
以电子化为中心已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新依据和新标准。
在传统经济中,城市存在的根据主要是物质的规模效益,如:交通、水、电、煤气、通讯等居民所必需的物质供给的规模效益。而由此带来的人口的集聚则为大规模生产提供足够的劳动力。
在现代,城市人口集聚度提高的依据已经转向知识创新的需要。人们在知识创新中.仅仅依靠理性的交往—论文、电子邮件或者语言是不够的。大量的信息,尤其是一种原创性的知识,要在人们的直接交往中产生.在人们的一些不经意的交往中,往往会产生出新的见解.而这些见解恰恰是价值的源泉.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城市人口的集聚度不会消退,相反.还会有一次提高集聚程度的浪潮。
日本大阪大学今川拓郎副教授的研究值得人们重视。
随着电话网、小型办公室、家庭办公室、电子商务的发展,只要一台个人电脑和通信线路,就可以在绿树成荫的郊外家中解决从工作到晌物和储备之类的事情了。这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人们似乎已经没有必要住在地价昂贵、交通拥堵的城市里了。今川拓郎指出,“但是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现象。那些利用因特网和移动电话的最尖端的信息技术企业,像美国的硅谷和东京涩谷的比特谷,向同一个地方集中的现象却越来越明显.”
日本国土交通省对信息技术产业集中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生产软件的信息技术企业大多数集中在东京、名古屋、大阪的火车终点站周围,如秋叶原和新大阪等。
不仅商务,就是在生活领域,向城市的集中也正在发展。根据日本2000年的国情调查.在过去5年中,包括东京、名占屋和大阪在内的大城市地区的人口增加了122万人,占全国人口增加数的90%。
今川拓郎认为:首先是城市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其次是面对面的信息交流无法被取代.
在城市中.众多企业和居民彼此非常接近,这对知识的创新体系特别有念义。因为各式各样的邻居的密切接触,使富有创造性的生产力得到提高。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不受市场影响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将传播到整个城市的经济活动中。
无论信左、技术如何发展,这些信息在城市之外是很难轻易获得的。
信息的传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件和影像,它们可以从信息的所有者中分离出来;另一类则是经验、技巧和知识以及正在酝酿中的信息,它们是“体现在信息拥有者之中的信.息”。前一类信息可以通过传输而共享,而后一类信息则只有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才能共享,并成为创新的前奏。城市正是提供经常性面对面交流的基础。
这不但说明在21世纪还将有一个人口集聚的城市化浪潮的理由.而且对城市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它要求21世纪的城市建立电子和开放数据库,加强对信息基础的投资,推进“分散信息”的共享;它也要求城市重视知识共享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把城市建设的注意力转到“缩小数字差距上”。
在21世纪,人们在选择城市的时候,除了税收、教育、环境、文化基础设施等条件之外,行政服务的电子化和信息公开的如何进一步发展,也将成为一个关注的必要条件。
在21世纪,知识竞争是城市间竞争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