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3月第19卷第1期
JOURNALOFNANJINGUNIVERSITYOFTCM(SOCIALSCIENCE)Vol1.9No1.Mar.2018
医教协同背景下中医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包桉冰1,黄桂成2,汪悦2,徐俊良2,唐德才2,文庠2,韩旭1*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学督导办公室,江苏南京 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1.10029;2.) 210023
摘要:中医临床专业的教学需要结合中医特有发展规律,落脚点在于提高中医学术传承和临床诊疗能力。针对中医临床教学模式需要统筹解决培养路径、师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三融通”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融通、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融通、学校教育与医院培养相融通,以构建中医临床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我国传统医学事业发展。
“关键词:医教协同;中医临床专业;三融通”教学模式;教学改革中图号:G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2222018010003
为 医教协同作为培养医学生的系统工程,临床专业医学生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在医教协“同背景下,三段式”医学培养模式并未能有效解决中医临床专业学生培养的关键问题。2017年7月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3日教育部、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中医临床教学模式应当怎样设计,才能确保既符合中医学人才培养规律,又能体现出医教协同的独特优势,提高中医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这成为高等中医药院校和附属医院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1 中医临床专业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1.1 中医临床专业教育中的积极因素
外部积极因素主要是,中医特有的本土优
做出了规划。这些外部因素促使了高等中医药院校和附属医院的发展,不断提升的硬件设施为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内部积极因素主要是,更加注重人才队伍的高水平建设。附属医院通过提高工资水平,并给予科研经费、安家费等激励措施吸引人才。高水平人才进入带教队伍,他们对中医临床知识的见解更具有深度,在解答学生问题上专业程度更高,学生临床操作的规范性有了保证。1.2 中医临床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院校制实行后,高等中医药类院校没能探
索出现代院校制下正确应用师承制优点的教学形式,导致了中医药院校在探索培养模式的进程中落后于西医类院校。比如,南京医科大学率先探索构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5+3”对临床医学培养模式进行了系统设计。为了不断增强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在探索中不断增加其临床轮转时间,并对其课程设置、相关模拟设备以及临床带教老师的配
1]
。首都医科大学备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
势。中医蕴含着道法自然的养心摄生防病治病的思想体系,这种理念在中医几千年的发展中已融入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中医地位和被关注程度都得到提高。此外,近年来从到主管卫生事业的国家卫计委连续发布文件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对包括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中医药事业发展
收稿日期:修稿日期:20180102;20180130
为了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率先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课题(2015JSJG037
,,作者简介:包桉冰(男,江苏徐州人,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通信作者:韩旭(男,江苏徐州人,南京中医1992-)1965-):药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老年心脑血管疾病、中医防治抗衰老。EmailHanxu9998@126.com
包桉冰,等:医教协同背景下中医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第1期
2]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
·65·
目前,大部分中医临床教学模式不能完全
]4
。受到西医学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影响,特点[
中医为适应发展采取了院校培养取代“师带徒”的传承制培养方式,院校制成为中医教育的主体和核心,传统中医学师承教育被淡化。
由于中医学的经验性,理论体系的稳定性和全科医学的传统等特点,师承教育是千百年来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传承中医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不可
体现以构建中医师岗位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大多数教学总体安排是从基“三段式”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未能解决前期基础课程如何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临床课程与临床实践如何有效融通、院校和医院采取何种]3
。础到临床、再到实习的“三段式”教学模式[
合作机制等问题,造成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割裂。院校合作主要在实习阶段才能体现出来,医院很难在理论学习阶段对课程设置发挥较大作用。
中医临床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1 课程体系的偏差
中医药院校制定了符合中医临床学科特色
的培养方案,建立了相应的课程体系,但是缺乏总体的指导性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中医临床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学生中医思维能力和中医临床技能相对较弱,中医特色突出不显著,中医经典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领悟不够,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掌握不够精确。中西医课程比例设计不合理,注重研究细胞、动物等西医学基础实验,忽视中医学理论的传承与创新。中医临床专业本科生教育中,前4年时间用于理论学习,按照每学期周、每周30课时的上课学习时间,除去公共类20课程和西医课程的学习,真正用于中医临床课程学习的时间勉强达到研究生教育中,也存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不1/3。在中医临床专业匹配的情况,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差较大,理论知识对于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较小。合理的课程体系能够提供全面系统的基础知识储备,而通过压缩理论学习时间来增加临床操作时间的方式弊端明显:其一,缺少全面的知识储备指导临床实践的开展;其二,分散的知识点不足以构建完整的中医临床知识体系。.2 师承教育的淡化
师承教育是千百年来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
要途径,是传承中医药学术思想、经验和技术专长的有效方式,其以言传身教、传承学术经验为
或缺的手段[5
]默化,师傅通过传道。师承教育、授业强、解惑将中医调耳濡目染学、潜精移
髓传授给弟子,这是中医学形成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系统掌握中医学知识的合理路径。
.3 缺乏有效协同育人机制
医教协同背景下,中医药院校和附属医院
作为培养中医临床学生的“双主体”,应当围绕培养目标实施相互联系和衔接的培养手段,实际情况是院校双方协同育人的机制建设还不健全。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是保证中医临床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院、校需要共同全程参与到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来。具体分析,中医药院校和附属医院在教学功能、教学组织、教学条件、教学队伍、教学质量监控五个方面缺乏协商共建,协同育人的机制没能建立起来。
中医临床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1 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融通
理论教学紧扣临床实践,设置科学合理的
中医临床课程体系。在依据国家中医临床专业学位培养指导方案的基础上,设置符合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的课程,聚焦中医理论知识的系统化、深度化学习。参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和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特点,课程教学应加入真实的临床情境,实现学生在临床学临床、以临床为导向,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判断,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中医临床理论教学紧密配合临床见习,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立法处方、医患沟通培训,培养学生疾病诊治能力。
安排学生按地域流派整理学习中医学知识,培养中医学术传承能力。中医学流派众多
222233·66·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3月第19卷第1期
且向来注重流派建设,如,人文荟萃、名医辈出的江苏地区中医学术流派众多,有吴门医派、虞山医派、孟河医派、龙砂医派、山阳医派、海州医派等,不同流派擅长诊治不同的疾病,即使同一种疾病各家诊治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掌握不同中医学流派的知识,对于丰富辨证论治的思维有重要作用。
考核机制,实施医疗、教学、科研综合考核,建立教学行政查房制度,实行年度教学工作会议制度。完善临床教学组织与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教学组织机构,制定系列教学管理文件,保证教学工作规范有序运行。加强投入与条件保障建设,建立校、院双方教学经费共同投入机制,加强各医院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临床实验教开展毕业实习,提升实践水平。毕业实习设置实习准入制度、推行理论月考制度、组织知识技能竞赛和实施实习综合考核,不断反复强化基础理论,突出中医临床实践必须基于中医学理论的指导,强化中医学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2 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融通
临床教学配备师承导师,全程参与学生临
床实践。一方面指导学生将中医学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充分发挥师承教育在中医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临床能力。另一方面师承导师全程带教、言传身教将中医学的隐性知传授给学生,具有课堂理论学习不具备的优点。在汲取师承教育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将师承教育与现代院校培养相结合,是实现中医学传承创新的科学路径,也是培育中医临床人才的理性选择。重在总结名师临床经验,感悟导师临证方法和要诀,加强个性化培养,也是中医临床医学生培养的重要路径。.3 学校教育与医院培养相融通
中医药院校和医院在更新理念、统一思想
的基础上,加强沟通,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共同完善中医临床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科学设置合理需求的课程体系、强化中医临床技能的训练。完成医院由医疗为中心向医、教、研三位一体协同发展转变,实现办院定位转型,加强内部
学示范中心和互动远程医学教育系统,共同保障临床课程课时费、实习带教等教学经费的投入。构建教学质量保障(评价)体系,开展年度临床教学质量检查;开创附属医院教学评估模式,制定相关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开展附属医院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不断提升附属医院的教学建设水平。
中形成的“三融通,是在分析制约中医临床人才培养质”中医临床教学模式是在实践探索
量的关键环节,结合传统中医培养的规律融入师承教育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得出的。“三融通”教学模式是现代院校制度与传统中医培养规律相结合的理想模式,在课程教学设置、人才培养方式和质量保障体系上均实现了创新与优化,对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实践研究1
]顾骏.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培养适用人才2
]吕兆丰.医教协同医教共赢为2首01都5医.
药卫生事业[[3
]常学辉,丁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杜凤丽,等.“医教协同20”1与医学教学基5(1):3637.
地建设[[]周杨J.中].中医药管理杂志,医院校青年教师20导17师,2制5(实19践):模32式34的.
思考[4
[J的探索与实践5
]].继续教育研究,吴拥军,李[爱J]民2.科教文汇,0严14道(1南0)(,:4下旬刊等3.4中4医.
岗位胜任力培养),2014(7):6970.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