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卷第5期 2011年10月 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 Journal of Chemical Industry&Engineering VoI.32 No.5 Oct.,2Ol1 二硫化钼催化加氢生物质油的研究* 李文东 ,徐玉福 ,胡献国¨ (1.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2.合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摘要:以微米二硫化钼(micro--MoS )和纳米二硫化钼(nano—MoSz)为催化剂,在一定温度(250℃) 和一定压力(2 MPa)下,在间歇反应釜中进行生物质油的催化加氢实验,考察了不同粒径二硫化钼对生 物质油催化加氢效果以及它们对产物性能的影响。同时,与生物质油催化加氢常用催化荆(Pd/C)进行 对比,以期获得较佳的加氢催化剂。结果表明,在此温度条件下,nano-MoSz催化获得的精制油具有相 对较高的H/C比值,由初始生物质原油的2.35增加到3.38,而Pd/C和micro—M0S2催化所得精制油具 有相对较高的产率,分别为58.1 和55.7 。 关键词:生物质油催化加氢催化剂 MoS2 文章编号:1006—7906(2011)05—0011一O3 中图分类号:TQ517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on catalytic hydrOgenation Of bio-oil by molybdenum disulfide LI Wendong ,XU y“-厂“ ,HU Xianguo (1.School of Mechanical&Automotive Engineering,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2.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Abstract:The effect of molybdenum disulfide with different sizes On the catalytic hydrogenation of bio-oil is studied by u— sing mierosize molybdenum disulfide(micro-MoS2)and nanosize molybdenum disulfide(nano-MoS ̄)as catalyst in a stirred batch reactor under 2 MPa at 250℃.Meanwhile.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ed/C catalyst which is commonly used in catalytic hydrogenation of bio—oil.The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fined oil from nano-MoSz has rela— tively higher H/C ratio,increasing from 2.35 tO 3.38;while the refined oil from Pd/C and micro-MoS ̄has higher liquid yield in this condition,which are about 58.1 and 55.7 ,respectively. Key words:Bio—oil;Catalytic hydrogenation;Catalyst;Molybdenum disulfide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和石油价格的不断攀 升,寻求一种可替代传统燃料的新能源已成为解决 能源短缺、维持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一种可 再生能源,生物质因具有清洁、Co 零排放以及来 源广泛等优点而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 ]。生 物质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转化为生物质油,如 也使催化剂损失严重,如芳香烃很容易形成多环化 合物引起结焦_L5]。因此,有必要选择一种加氢效果 好且价格较低的催化剂来降低加氢成本。研究表 明,Pt,Pd和Ru等贵金属的负载型催化剂具有良 好的加氢效果l_6 ],然而由于其价格较高难以大规 模使用,而与之相比,一直用作石油加工行业加氢精 制催化剂的二硫化钼(MoS:)因其价格相对低廉而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8]。笔者针对生物油中存在的 不饱和基团(碳碳不饱和键、碳氧双键以及苯环等), 采用3种催化剂进行加氢精制,以期通过对比获得 加氢效果良好的催化剂,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收稿日期:2Oll—O5一l3。 裂解、液化、气化等。然而,生物质油因具有黏度大、 酸值高、含氧量高、热值低等缺点而影响了其大规模 应用,所以必须通过精制的方式对其进行品质提 升 ]。目前,生物质油精制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 催化加氢、催化裂解和催化酯化等[3],其中催化加氢 被看作是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手段,因该法可以明 显地提高其中的氢含量,从而提高生物质油的热值。 然而,生物质油的成分极其复杂,催化加氢后往往导 致催化剂失活且再生困难。此外,由于生物质油组 分在高温条件下聚合结焦不仅导致分离困难,而且 作者简介:李文东(1986一),男,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 究方向为能源化工。 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040606Q37)。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875071)l安徽省自 **通讯联系人:胡献国。 ・ l2 ・ 化学lT业与工程技术 2011年第32卷第5期 l 实验部分 1.1 实验材料 体和固体。图1为生物质油在不同催化剂条件下所得 的加氢产物组成。南图1可见,加氢精制油产率一般 试验中使用的生物质油是由安徽省可再生洁净 能源重点实验室以稻壳为原料经快速热解工艺制得 的;所用Pd/C购于苏州市华发催化剂有限公司;微 为45%~6O ,其中Pd/C和micro—MoS 存在下的 精制油产率较高,分别为58.1 和55.7 9/5,而nano— MoS。存在下的精制油产率最低(46.2 )。就固体结 焦物而言,加Pd/C结焦率最低,加nano—MoS:结焦 最严重。这可能是由于nano—MoS 具有较大的比表 米二硫化钼购于上海试剂一厂综合经营公司;自制 纳米二硫化钼 。I。 1.2 实验仪器 面积[。],其较好的催化效果同时也加剧了聚合反应 永磁旋转搅拌高压反应釜(GCF,大连自控设备 的发生,造成结焦率增加而精制油产率降低。 厂);元素分析仪(VARI()EI III,德国元素分析系 1oo 统);电子天平(FA2104.4B,上海精密仪器厂);卡 固体 80 气体 尔费休水分滴定仪(ZKF…一1,上海超精科技贸易有 油 限公司)。 黎60 1.3 实验方法 嵝40 分别称取过滤后的生物质油25 g和催化剂 2O 0.75 g(为生物质油质量的3 )加人到间歇反应釜 中,用氮气吹扫3次,排出釜内空气后,通人2 MPa 0 的氢气。加热反应器(升温速率10℃/min)至指定 无催化剂Pd/C micro-MoSs nano-MoS2 温度(250℃),搅拌速率300 r/min,反应时间4 h, 图1 生物质油在不同催化剂条件下加氢产物组成 待反应完全后冷却至室温,排出釜内气体,取出产物 2.2 理化特性 过滤,获得固体和液体,并分别称重;所得液体质量 生物质油理化特性取决于其物质组成。由于在生 即为加氢精制油的质量,所得固体质量减去催化剂 物质油制备过程中加入了原料甲醇用以提高其性能, 质量即为结焦物质量,而通过质量守恒则可求出气 因而即使是生物质原油其性能也相对较好,如相对低 体质量。其中,精制油产率为精制油质量与原料生 的密度(O.95 kg/L)和相对低的黏度(1.91 mm2/s), 物质油质量的比值。 但这也造成了相对较高的氧含量(质量分数41.8 9,6)。 通过水分测定仪和元素分析仪测定油样中的水 表1为生物质油在不同催化剂条件下所得精制油的理 含量和元素组成。其中,元素C,H,()含量为油品 化特性。由表1可见,加氢前后密度变化不大,加氢后 扣除水分后所得折干部分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H/ 黏度有一定的降低,其中nano-Mo ̄的产物黏度最低 C为折干计算所得的氢元素与碳元素物质的量比。 (1.13 mm2/s),这说明nano-MoSe对黏度的降低最为 通过对比反应前后元素组成以及精制油产率来 明显,其对生物质油的加氢精制效果最好。此外,所得 判断加氢效果。 产物中氧含量均有一定的增加,这可能是由于产物不 2结果与讨论 稳定,在取样、过滤和放置过程中受空气氧化的结果, 2.1 产物组成 因为在这过程中会看到精制油颜色明显而快速的变 生物质油通过催化加氢反应,产物分为气体、液 化(由淡黄色变为棕褐色)。 表1 不同催化剂条件下所得精制油理化特性 特 性 生物质油 生物质原油 无催化剂 加Pd/C 加micro—MoS2 加nano-MoS2 密度/(kg・I ) O.95 0.94 0.95 O.96 0.96 黏度/(mm。・s )(40℃) 1.91 1.32 1.28 1.23 1.13 水质量分数, 37.6 59.6 60.3 6O.9 71.1 元素组成(质量分数,折干), C 48.1 44.3 43.3 40.9 41.9 H 9.4 11.0 l1.1 10.5 11.8 () 41.8 43.6 44.7 47.9 45.2 李文东等 二硫化钼催化加氢生物质油的研究 ・ 13 ・ 2.3精制油产率及其H/c比值 化剂都具有一定的加氢效果。 对生物质油催化加氢的目的是提高其中氢的含 量,并且获得最大的精制油产率。一般采用H/c比 值来衡量氢含量的相对变化,将精制油产率和H/C 比值作为判断加氢效果最重要的指标。图2为生物 质油在不同催化剂条件下所得精制油产率及其H/ b)在此条件下,具有较高比表面积的nano— MoS:催化剂活性最高,其获得的精制油具有最高 的H/C值(3.38),催化加氢效果明显好于micro— MoS 和Pd/C;然而也正是由于其较高的的催化活 性致使结焦率升高,产率偏低。 C比值的变化。 [ 1 ] 网2 生物质油在不I司催化剂F的油产率及H/C比值的变化 由图2可见,3种催化剂所得精制油的H/C比 值均高于无催化剂和生物质原油(2.35),其中加 nano—MoS 时最高(3.38),说明其加氢效果最好,这 是由于nano—MoS 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加mi— cro—MoS 和Pd/C时加氢效果以及精制油产率相 差不大,但micro—MoS 更具成本优势。 2.4 原因分析 生物质油的成分非常复杂,含有各种酸、醛、 酮、醚、酚等多达数百种物质I一 ,在高温条件下必 然导致其中某些组分(如酚类、纤维素和半纤维素 等)发生聚合导致结焦,这也正是精制油产率下降的 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催化加氢所得的精制油并非是 一种稳定的混合物,其中的某些组分极易受空气氧 化而变质,如醛会氧化生成酸[1 ,另外还有各种不 饱和键的氧化,这也造成了测得的精制油中氧含量 有一定的增加。催化加氢反应一般发生在不饱和官 能团上,如碳碳双键、碳氧双键以及苯环等,另外这 一过程还会伴随一些副反应的发生,如裂解、脱羧基 等。生物质油的催化加氢过程包含各种物质反应,同 时还伴随着许多副反应的发生,因而对其反应机理 方面的分析相对复杂,还需要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3 结 语 a)在此实验条件下,使用3种催化剂所获得的 精制油H/C比值均高于生物质原油,说明这3种催 c)氧含量的增加是由于空气氧化造成的,这也 说明催化产物并不是很稳定,在提高精制油稳定性 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姚燕,王树荣,骆仲泱,等.生物油轻质馏分加氢试验 研究EJ3.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29(4):715—7l9. [ 2 SENOI O I,RYYMIN E M,VIIJAVA T R,et[ 3 [ 4 [ 5 [ 6 a1. [ 7 ] Reactions of methyl] ] heptanoate hydrode0xygenati] ] on ] on sulphided catalysts[J].Journal of Molecular Ca— talysis A:Chemical,2007,268(1/2):1—8. 李洪宇,颜涌捷.生物质油改性方法研究进展EJ].化 学与生物工程,2009,26(3):6—10. 魏宏鸽,仲兆平,李睿,等.周体催化剂下生物油模型 化合物的催化加氢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0,28 (1):52—55. 张素萍,颜涌捷,任铮伟.生物质油精制的研究进展 EJ].新能源,2000,22(1O):12—17. WII DSCHUT J,MAHFUD F H,VENDERBOSCH R H。et a1.Hydrotreatment of fast pyrolysis oil u— sing heterogeneous noble-metal catalysts[J].Indus— trial&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2009。48 (23):10324—10334. 0ASMAA A,KU()PPALA E,ARDIYANTI A,et a1.Characterization of hydrotreated fast pyrolysis liq— uidsI-J].Energy 8L Fuels,2010,24(9):5264—5272. 王亚男,李广学.二硫化钼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J3. 广东化工,2009,36(3):30—34. HU K,HU X,XU Y,et aI.The effect of morpholo— gy and size on the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of mos2 [J 3.Reaction Kinetics,Mechanisms and Catalysis, 2O10,100(1):153—163. 隋淼,许庆利,吴层,等.生物质油模拟物水蒸气催化 重整制氢[J].石油化212,2009,38(5):476—481. 朱锡锋,郑冀鲁,陆强,等.生物质热解液化装置研制 与试验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6,8(10):89—93. 李文志,黄锋,陆强,等.Pd[P(C6H5)3]4均相催化 精制生物油的试验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9,30 (11):1449一l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