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有源中医院
医院感染爆发及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监测、汇报、调查与操纵制度
一、监测
〔一〕培养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和临床、医技医务人员识别医院感染爆发和突发事件的意识与能力。 〔二〕建立和完善医院感染监测网:医院感染专职人员经常性深刻临床进行前瞻性全院综合性监测,及时搜集、汇总、分析监测资料,了解感染发生动态变化,可及时发觉感染爆发的迹象,适时提出疫情预警汇报。临床医技医务人员能很好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紧密观察病情。
对医院感染爆发保持高度警惕性,及时发觉并上报医院感染病例。医学影像、检验等多部门联动,及时发觉感染聚集流行态势及同种同源或特别病原体。 二、汇报
〔一〕科室及医务人员发觉医院感染病例〔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或疑似医院感染爆发〔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疑心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3例以上疑心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时及时上报医院感染治理科。
〔二〕医院感染治理科发觉医院感染流行、疑似医院感染爆发和医院感染爆发趋势,经调查证实上述情况及时汇报主管院长。
〔三〕医院发生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爆发,3例以上医院感染爆发,由于医院感染爆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由于医院感染爆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情形时,经调查证实后应于12小时内向区卫生局和省卫生厅汇报,并同时向区疾控中心和省疾病预防操纵中心汇报。
〔四〕医院发生10例以上医院感染爆发,特别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峻后果的医院感染情形时,应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汇报治理工作标准〔试行〕》要求,在2小时内向区卫生局和省卫生厅汇报,并同时向疾控中心和省疾控预防操纵中心汇报。
〔五〕发生的医院感染和医院感染爆发属于法定传染病的,还应按照《X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汇报。
〔六〕汇报包含初次汇报和订正汇报,订正汇报应在爆发终止后一周内完成。 三、调查
〔一〕成立由医院感染治理科牵头负责,相关临床科室、检验、后勤等多部门的联合调查组,及时查找原因。
〔二〕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
1、证实流行或爆发:对疑心患有类似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计算罹患率,假设罹患率显著高于该科室或病房历年同期医院感染一般发病率水平,则证实有聚集、流行。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疑心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3例以上疑心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则证实存在疑似医院感染爆发或医院感染爆发。
2、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对感染病人及周围人群进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
3、查找感染源:对感染病人相关标本,医务人员、家属、陪护等接触者,诊疗器械、医疗用品、药物、食物、医院环境等可疑传染源进行病原学检测,明确感染源。 4、采集、汇总医院感染爆发发生时间和地点、感染初步诊断、累计感染人数、感染者目前健康状况、感染者主要临床症候群等信息,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描述;分析流行或爆发的原因,推测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操纵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推断,形成调查汇报。 5、必要时请卫生行政部门或疾病预防操纵中心介入,协助疾控机构人员开展标本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四、操纵
〔一〕主管院长接到汇报,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保证处置工作的开展。
〔二〕积极实施医疗救治,保证医疗平安。
〔三〕操纵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做好医院内现场操纵、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工作,预防进一步交叉感染和污染,阻断爆发进一步扩展。 〔四〕疑心传播类型及操纵措施: 1、交叉感染〔人员间的感染〕:依据感染因素确定病人隔离和屏障预防; 2、手传播:强化手卫生; 3、空气传播:采纳适宜的通风措施,进行病人隔离; 4、水源传播:检主供水系统及全部盛装液体的容器,消毒、使用一次性容器等; 5、食物传播:禁止使用危险食物。
〔五〕在标准预防根底上,依据疾病传播途径进行相应隔离、预防。 1、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蓝色隔离标识;单间或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安置一室或床旁隔离;患者活动范围,确需转运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外表污染;手卫生;医务人员防护: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戴手套;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穿隔离衣;一般诊疗用品应专人专用,不能专用的应每一位患者用后进行清洁和消毒。
2、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预检分诊黄色隔离标识;负压病房或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防护;患者病情同意应带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活动范围;严格空气消毒;医务人员防护: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戴手套。 3、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粉色隔离标识;单间或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安置一室,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m以上,探视者戴外科口罩;患者病情同意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活动范围。确需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强化通风或进行空气消毒;医务人员防护:与患者近距离〔1m〕以上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戴手套。
医院环境及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严格按照《消毒技术标准〔202X年版〕》及国家相应法律、法规要求进行。
〔六〕做好医院感染爆发分析、总结、汇报工作,累积处置经验,提高防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