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教育最新K12中考生物专题复习 30分钟热考题型练 题型三 实验探究题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教育最新K12中考生物专题复习 30分钟热考题型练 题型三 实验探究题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来源:刀刀网
小学+初中+高中

30分钟热考题型练 题型三 实验探究题

(3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2015·聊城学业考)我们在进行实验探究时,为了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常需要设置重复组,取其平均值,但有些实验却是例外。下列实验不需要测平均值的是( ) A.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B.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C.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D.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

【解析】选D。A项实验中需要多次测出燃烧食物所释放的能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B项实验需要长时间观察暗处和亮处鼠妇数量的变化,同时还要设置重复组,取平均值以减少偶然性对该实验的影响;C项实验至少需要重复测量三次水蚤在不同浓度酒精下的心率,取平均值,减小误差;D项实验只需要滴上碘液后观察是否变蓝,不需要测平均值。故选D。

2.(2014·苏州学业考)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温度对家蚕卵孵化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表。下列有关这个实验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组别 蚕卵数(个) 培养温度(℃) 培养湿度(%) 孵化出幼蚕所需时间(天) 孵化率(%) A.这个实验的变量是温度的不同 B.这个实验存在的问题是蚕卵数不一样

C.从实验结果来看,最适宜蚕卵孵化的温度是30℃ D.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孵化出幼蚕的速度越快

【解析】选C。探究温度对卵孵化的影响时,该实验的变量就是温度,其余条件都应该相同,故C组的蚕卵数应该为1 000个;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三个温度中,最适宜蚕卵孵化的温度是20℃,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孵化出幼蚕的速度越快。 小学+初中+高中

A 1 000 16 75 10 90 B 1 000 20 75 9 98 C 800 30 75 8 68 小学+初中+高中

3.(2015·泉州模拟)选取若干绿豆种子平均分成4组,环境条件如表所示,其他条件相同。能验证空气对种子萌发有影响的一组对照实验是( )

组别 ① ② ③ ④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②和④

D.①和④

温度 常温 冷藏 常温 常温 土壤 湿润 湿润 干燥 湿润 空气 暴露 暴露 暴露 隔绝 【解析】选D。①和②有一个变量——温度,能验证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②和③有两个变量——温度和水分,无法形成对比;②和④有两个变量——温度和空气,无法形成对比;①和④有一个变量——空气,能验证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中,试管中都加入少许等量淀粉,试管1、3中各加入2毫升清水,试管2、4中各加入2毫升唾液,如图处理5~10分钟,然后分别滴加2滴碘液,关于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

A.试管1和试管4可作为对照 B.试管3在该实验中必不可少 C.滴碘液后,不变蓝色的是试管2 D.温度不影响唾液对淀粉的消化

【解析】选C。试管1和试管4中有唾液和温度两个变量,不能作为对照;试管3在实验中是可有可无的;试管2滴加的是唾液,唾液把淀粉消化了,所以试管2不变蓝;37℃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能力最强。 5.下列实验中的方法步骤与实验目的不符的是( ) A 实验名称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水加热 小学+初中+高中

方法步骤 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将叶片染色 实验目的 小学+初中+高中 B C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观察蚯蚓 湿润 将种子瓶内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D 种子萌发时产生二氧化碳 水中 【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实验的分析。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的目的是脱去叶绿素,而不是染色;淀粉遇碘变蓝色,这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在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滴加碘液的目的是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蚯蚓用湿润的体壁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因此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经常用湿棉球擦蚯蚓,保持体表湿润,以保证蚯蚓的正常呼吸;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在探究种子萌发时产生二氧化碳实验中,将种子瓶内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目的是检测是否产生二氧化碳。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80分)

6.(20分)(2014·南昌学业考)为了探究鼠妇的生活习性是否受温度、湿度、光照三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某兴趣班学生进行了相关实验,请根据如图中的信息回答问题。

检测是否产生二氧化碳 滴加2滴碘液,摇匀 经常用湿棉球擦蚯蚓,保持体表保证蚯蚓的正常呼吸 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

(1)图一表示兴趣班学生实验探究设计图,甲、乙、丙、丁四组中,对照组应是

组,图中的大圈代表圆形纸盒,其中的A区是实验开始时放入鼠妇之处,而B区面积应分成 等份,并设置成相应的环境条件。

(2)当图一的A区放入20只鼠妇后,图二的坐标表示有关丁组鼠妇的6次记录数据,从第 分钟开始,该组区域鼠妇数量达到最高值。

(3)为了减少实验误差,需要计算全班各组的 值。实验研究的鼠妇生活习性是自然界长期对鼠妇 的结果。

【解析】(1)甲、乙、丙、丁四组中,丁组符合鼠妇的生活环境,因此对照组应是丁组。B区面积应分成4等份,并设置成相应的环境条件。

(2)从图二的记录数据可知,第10分钟和第12分钟鼠妇都不再聚集到丁组,因此是从第8分钟开始,该小学+初中+高中

小学+初中+高中

组区域鼠妇数量达到最高值。

(3)为了排除由偶然性引起的误差,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使结论更准确。鼠妇生活习性是自然界长期对鼠妇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1)丁 4 (2)8 (3)平均 自然选择

7.(20分)(2014·达州学业考)达州市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几位同学经常做一些生物学小实验,这次对大竹特产黑花生做了如下实验。

Ⅰ.实验过程。

①取三个无色透明的玻璃杯,分别标记为A、B、C,在每个杯底铺等量、适量餐巾纸,之后分别加入相同适量的水。

②取30粒黑花生种子,随机分成3份,分别放入A、B、C杯底的湿餐巾纸上。

③将三个杯子杯口密封好。其中C杯内用注射器抽光气体后再密封,B杯密封后用不透光的黑布全部罩住,A杯不作处理(如图甲所示)。

④将图甲所示的三个装置同时置于温暖的、有光的环境中放置一段时间。 Ⅱ.实验结果:一段时间后A、B两杯子内的种子多数萌发,C杯内种子没有萌发。 请回答问题。

(1)如果把A、B作为一组对照实验,该对照实验的变量是 ,从实验结果分析,这组对照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A、B、C中,除了A与B外,能够作为对照实验的还有 。

(3)打开A杯封口,萌发后的黑花生种子继续发育形成幼苗(如图乙)。其中③是由种子的 发育成的。

(4)黑花生是彩色花生的一种,也被称作富硒黑花生,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黑花生种子是由黑花生的花结构中的 发育而成的。

【解析】本题考查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1)如果把A、B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唯一不同的量是光,因此该对照实验的变量是光。从实验结果“一段时间后A、B两杯子内的种子多数萌发”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黑花生种子萌发与光无关。

(2)A与C唯一的变量是空气,B与C有光和空气两个变量。因此A、B、C中,除了A与B外,能够作为对小学+初中+高中

小学+初中+高中 照实验的还有A与C。

(3)种子萌发时胚根伸长突出种皮,发育成根。

(4)黑花生种子是由黑花生的花结构中的胚珠发育而成的。 答案:(1)光 黑花生种子萌发与光无关 (2)A与C (3)胚根 (4)胚珠

8.(20分)(2014·淄博学业考)请分析下列实验步骤及现象并回答相关问题。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先将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然后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如图甲),这样处理可以起到 作用。

(2)图乙表示“观察草履虫”实验时,在右侧草履虫培养液的边缘放一小粒食盐。请判断,草履虫向 移动(填“左”或“右”),草履虫的这种反应 反射(填“是”或“不是”)。

(3)图丙是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时的视野图像,显示的三种血管,血液流动由慢到快的顺序是 (用字母和“<”表示)。

【解析】(1)对照实验必须保证变量唯一的原则,本实验是探究光对植物制造有机物的影响,变量是光,除光外,其余因素保持一致。

(2)右侧加入食盐后,浓度变大,不利于草履虫的生活,草履虫将向左侧移动。这种现象是应激性,因为这种反应并没有经过神经系统,不能称为反射。

(3)血液流动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血液由较粗的血管流向多分支、较细的血管时,较粗的血管是[A]动脉;当血液由多分支、较细的血管流向较粗的血管时,较粗的血管是[C]静脉;最细的是[B]毛细血管。 答案:(1)对照 (2)左 不是 (3)B9.(20分)(2014·龙东学业考)蚂蚁是怎么样进行通讯的?某实验小组做了如下探究实验,如图:

小学+初中+高中

小学+初中+高中

①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三个小岛,小岛间用两根等长的小木条连接起来,这样蚂蚁只能通过由小木条搭成的“桥”从一个小岛到达其他的小岛。

②先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什么都不放,发现蚂蚁经过几次寻找后,在C岛上找到食物。

③小组成员将连接B、C岛的“桥”和A、B岛的对换,结果发现蚂蚁并没有爬向有食物的C岛,而是直接爬向A岛。

④在蚂蚁爬过的“桥”上涂一些香水,蚂蚁则有的爬向A岛,有的爬向C岛。

(1)如果你是该组成员,根据以上探究作出的假设是: 。结论是: 。 (2)蚂蚁群体内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是具有 行为的动物。 (3)蚂蚁是昆虫纲动物,体表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结构是 。 (4)“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蚂蚁的行为。

(1)根据材料作出的假设是:蚂蚁靠气味传递信息。根据实验结果“小组成员将连接B、C岛的‘桥’和A、B岛的对换,结果发现蚂蚁并没有爬向有食物的C岛,而是直接爬向A岛”得出结论:蚂蚁靠气味传递信息。

(2)社会行为是内部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群体中个体所具有的行为,有的哺乳动物群体中还形成等级。蚂蚁群体内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因此具有社会行为。

(3)蚂蚁生活在陆地上,长期适应陆地干燥的环境,身体表面有坚硬的外骨骼,可以起到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4)“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答案:(1)蚂蚁靠气味传递信息 蚂蚁靠气味传递信息 (2)社会 (3)外骨骼 (4)B

小学+初中+高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