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公共管理视阈下执行力的提升分析

公共管理视阈下执行力的提升分析

来源:刀刀网
公共管理视阈下执行力的提升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31T07:22:55.590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0年14期 作者: 文雅

[导读] 执行力作为连接与公众的纽带,一方面是用于落实管理的“工具”,另一方面则是公众给予反馈的重要途径。因而执行力的提升可以维系机构的生存及运转,还可对管理的强化提供进一步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公共管理与执行力的概念界定,对公共管理视阈下执行力的现状展开一系列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提升对策,以供参考。文雅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MPA研究生 430072

摘要:执行力作为连接与公众的纽带,一方面是用于落实管理的“工具”,另一方面则是公众给予反馈的重要途径。因而执行力的提升可以维系机构的生存及运转,还可对管理的强化提供进一步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公共管理与执行力的概念界定,对公共管理视阈下执行力的现状展开一系列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提升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管理;执行力;提升 前言:

执行力作为工作展开的一项核心因素,既要满足管理的落实,又要符合公众的基本认知,因而公共管理角度的执行力分析更能推动执行力的良性发展。而随着近年来我国法制制度的完善,公众参与公共管理的意愿也日益递增,公共管理推进执行力的时机日益成熟,以公共管理视阈对执行力现状的分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此,相关部门应强化在公共管理视阈下对执行问题的探索,并借助反思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提升当前的执行力。 一、公共管理与执行力的概念界定 1.公共管理与其视阈范围

公共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自九十年代被单独提出以来始终为我国改革进程的推进和和谐社会的创造提供助力。公共管理学科作为以政治行政组织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学问,通过对以为核心的各种社会力量的整合,广泛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的开展,强调的管理,也真正作用于公益服务品质的推动。故而公共管理也被看作弥补管理缺陷而产生的一种管理理念或管理模式,其开展既强调管理目标的“公共性”,同时又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因而,公共管理的视阈范围必然要以公众参与政治管理为落脚点,通过公众的视角实施对一切执行者的监督,以达到对相关方针、的深入落实。而执行力的施行也要对公共管理的参与做以一定的参考,避免执行力“公共性”的缺失所带来的一系列执行问题。 2.执行力的具体体现

执行力一词在2007年的《工作报告》中被提出,后被广泛运用于机构、企业的管理中,特指机构、企业、组织为达成某一目标所采取的所有方案、方法等因素的总和。它在应用于的管理工作中常体现为重型的能力和效能,是履行国家制定的发展方针、路线以及来实现国家发展某一目标的具体实践能力。而由于这一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多种因素,因而对这多种因素的调节很有助于执行力的提升,从而让结构得到很好的稳固,让国家的发展蓝图得到更好的落实[2]。对此,相关部门应对构成执行力的多重因素加以探索和分析,并寻找影响执行力的各项机制,加以调节,以实现对执行力的强化。 二、公共管理视阈下的执行力现状 1.现行、法规的落实手段不亲民

公共管理视阈下,法规与的下达要切实围绕群众的真实现状与需求来进行,如若不符合地方情况,强制执行只会招致群众的不满,很不利于的落实与其作用的发挥。而当前的现状是个别法规、的地方执行者并未充分考虑群众的情绪,对群众的困难不够重视,采取整齐划一的形式对配合度不足的群众态度不够热情,在处理群众反馈意见时也未充分结合现实问题加以斟酌,不够郑重的处理方法易使群众与工作人员之间出现摩擦,不仅令法规、的深入落实遭遇阻碍,还会对地方的公信力造成一定损伤,如此一来,一些利好的决策与规划也将较难实现。

2.地方对相关制度、程序采取选择性执行

良好的立法行政制度、程序对于的推行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毕竟在公共管理视阈下,统一、标准的法规执行程序与制度能为群众带来更多的公平感和信服感,其对于法规、的配合度自然也会随之升高。然而个别地方执行者由于决策水平不高,偶尔在应秉公履行执行程序的场合忽视执行的公正性原则,使群众感受到执行的公正性不足,进而引发群众的怀疑情绪。此外,由于地方执行者

执行过程中不够果断,导致个别老尚未落实彻底、新又需推行、新老混搭施行的情况,为执行者实施选择性执行造成了一定的漏洞,易引发群众的失望情绪。 3.监督工作不完善

地方的监督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地方执行力展开监督,使地方执行工作得到妥善的落实;同时财务审核工作也有助于地方开支的监督和控制,以避免地方滥用职能、权力,变相挪用的情况出现。然而当前的情况却是地方监督与财务审核工作开展流程不完善,导致了一些不良现象得以滋生,使得地方对于与法规的执行出现松懈、怠慢甚至配合度不够现象。如若这种身在其位,却不够尽职尽责的情况在多个地方工作人员身上出现,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群众的切实利益,进而影响地方在群众心中的形象,使群众对执行的认可度有所降低。如若地方工作人员失去公众力量这层推力,则其推行各项的困难将会大幅增加。

4.执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在公共管理视阈下公众对于执行力最直接的评判便来自于个体的执行人员的执行素质。然而由于当前执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面对群众不配合的情况常常缺乏明智的决策力,往往对群众态度强硬,甚至采取强制性措施,在群众心中留下了不良印象。个别执行人员贪图一己之私,工作常常流于形式,责任心不够,执行力不足,且存在表面与实际不符情况,甚至企图通过拖延办理事务以达到谋取私利的目的。如若这样的现象大范围存在,则地方工作人员将逐渐丧失群众的信任,其在、法规的执行中自然得不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地方的执行力也会呈现出较大的困窘,更不必谈及突破与提升了。 三、公共管理视阈下的执行力的提升路径 1.加强对于公众建议的采纳

首先与法规在地方落实前要充分考察地方情况,根据地方具体发展制定落实的步骤与程序,使群众对的认知与接受能够得到良好的过渡,如此,的推行和落实才会在不受阻碍的情况下得到尽快实现。且相关执行人员也应明确一点,任何的转变中都会出现些许的反对意见,执行中与群众的摩擦也在所难免,但在与群众接触的时候执行者不能倾听群众的意见心声,唯有真正站在群众角度考虑落实的难点,其执行力才会有提升的空间[3]。这一过程中,需要执行者自身对持有坚定的认知与落实意识,并能结合群众的利益点与痛点,在正面说服、引导群众接受调整的同时让群众感受到对于自身的考虑与保护,如此地方形象才能做到正面提升,其执行力的提高也将事半功倍。 2.保证执行工作的公正性

行为需要得到法律制度的规范,否则其公正性将无从依存。在公共管理视阈下,群众能够参与到推行的活动中一定是建立在与法规推行制度的规范和程序的公正性之上,否则群众自身都不认可,的执行力又谈何大到支持与提升。对此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地方执行部门的制度约束,使他们真正能够意识到并遵循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的执行;同时对这些地方执行者展开党性、道德方面的培训,使他们的道德意识得到提升,真正将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守诚信为本的理念,杜绝选择性执行的行为,重还群众以公正,如此,地方的公正性形象才会被重塑,群众在对执行程序感到认可后自然也会配合的推行和深入落实,从而发挥出其在执行力方面的补充作用[4]。 3.增进监督考核的公开性

在公共管理的视阈下,当前地方对于上级的执行还存在很多行动迟缓、执行不力的情况,究其原因是的有关监管部门没有将监管制度与流程完善,致使很多行政人员出现工作中敷衍塞责、应付了事的不良之风。对此,有关部门应将强对地方执行力监管工作的部署和推行,通过绩效的方式对执行者评功论罚,严惩利用职权间接谋取个人私利的行政人员,激励那些坚守岗位,真正为群众谋福利的人员勇敢前行。在财务审核方面,有关部门也需深化执行,严格审核地方投资项目与支出,坚决落实费用,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并对财务审核结果进行公开,也让群众感受到的监督力度与执行力度。 4.优化执行人员管理机制

有关部门需要对当前存在执行问题的地方展开行政组织的重新架构,充分明确地方执行各部门的职能与权力范围,尽量减少层级设置,让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代替复杂的上下级关系,以让地方执行部门及人员各司其职,从而有效避免职位重叠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并将执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进一步遏制以个人利益为中心、选择性执行等有损形象的行为[5]。此外,竞争机制的引进也可为当前层级冗杂的地方行政机构带来质的突破。通过为地方行政机构创建竞争环境,推行“贤者上,庸者下”的竞争制度,优化地方执行部门的人员配备,实现命令链的缩短,促进管理幅度的进一步扩大,从而达到执行部门整体素质的提升和地方形象的挽回,如此,执行力必然会得到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执行力的提升有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并进一步促进各项的推行。为此,地方应将执行力的提升为工作开展的着力点,通过明晰公共管理与执行力的互利关系,以公共管理视阈探寻当前执行力落实所面临的问题,并从采纳公众建议、维护执行法规流程的公正性、增强执行力考核的公开性和优化执行人员管理等角度对执行力的当前问题做以补充、完善,以最终提升的执行水平。如此,的管理工作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展与落实。

参考文献:

[1]龙献忠,董树军,周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执行力文化的培育[J].中国行政管理,2015(08):57-61. [2]刘子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提升执行力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9(04):36-41. [3]杨立新.公共管理视阈下执行力的提升[J].求知导刊,2017(07):39-39. [4]王桂花.我国地方执行力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知识经济,2015(07):44-44. [5]齐钟鼎.新公共管理视域下的行为优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7(11):29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