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8期(总第242期)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15.08.044
艺术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及对策思考赵宇
(广西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广西 南宁 550022)
摘要:艺术教育在艺术人才培养上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当前的艺术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依然存在一定差异,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艺术教育改革落后于社会发展,未跟上时代潮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育内容脱离实践。要使艺术教育摆脱这一现状就必须教育模式不符合现今的要求,
重新认识艺术教育市场,加快艺术教育改革,建立新相应的教学模式,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关键词:艺术教育;社会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差异现状;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5)08-0217-04
艺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着不可代替的重要角色,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市场经济改革进程的加快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艺术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然而,现阶段的艺术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迫切要求加快艺术以满足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要求,教育改革与创新,适应社会发展潮流。一、艺术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现状(一)艺术人才“供”与“求”上的差异
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双向选择的关系,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或想从事的岗位,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岗位需要选择想要的岗位人才。在这种双向选择下,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是极为密切的,艺术教育应当符合社会需求。但是由于学校教育、用人单位的出发点不同,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艺术教育与社会需求在艺术人才“供”与“求”上存在较大的“量”和“质”的差异[1]。
1.从“量”角度看。据了解,在我国2000多所高等院校中,经教育部同意,确定开办艺术类本科专业的高校有近900所,其中包括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如北京电影学院、戏剧学院、美术学院等,年招生达到了30多万,在校生有120万之多。而调查的30所高校有近5000的艺术专业毕业生,但是10家对口的用人单位只提供300个左右的工作岗位。这就说明,至少有4000多艺术专业毕业生不能以此类推,全范围内每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2]。
年不能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凸显了艺术教育与社会需求在艺术人才供求数十万,数量上的差异。2.从“质”角度看。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情况一直存在,并且这种情况有日趋严重的趋势。加之,纯艺术型人才过剩,应用和实用型艺术人才短缺,二者之间的矛盾也比较突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艺术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了错位。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既要培养学生的艺术专业技能,也要承担发展学生
收稿日期:2015-04-28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5JGB319)作者简介:赵宇(1982-),男,广西桂林人,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 217 -
GUANGXI SOCIAL SCIENCES
素质的重担,侧重于培养专业的艺术人才,教育教学偏向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比较匮乏,以至于部分艺术专业学生的实践与运用能力不高。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不少艺术专业学生不会演奏器乐,就连基本的乐谱识别、名曲名段赏析也难以带到理想的效果,美术、舞蹈、摄影等方面知识涉猎较少。在这样的教育教学下,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水平低、素质差不可避免。反观现实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高能力的应用和实用型的艺术人才,显然艺术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需要的艺术人才在质量上存在一定差异。
(二)学生能力培养与就业能力需求上的差异根据国际教育领域中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就业能力需求主要包括五大板块,即基本技能、专业技能、适应能力、发展能力、交往能力,而实际调查中也确实如此。用人单位首要看重的是学生知识面的广博程度,其次才是专业能力。从中可以是看出,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专业技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社会是一种协作的环境,要求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具有一定的适应、协作、沟通能力,通过合作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效应。但是,高校的艺术专业教育相对而言是较封闭的,内容的开放性、课堂的延伸性严重不高,学生的知识面较窄。而且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影响下,学生“高分低能”的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改善,学生的实践能力、知识拓展能力、创新能力根本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
二、艺术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一)艺术教育改革落后于社会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程度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所提供的人力、物力等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是人才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社发展的巨大推动力[3]。
会突飞猛进,科学技术成果显著,加之正处于社会转型与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艺术教育的大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艺术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等显然已经满足不了新时期的社会需求。尽管艺术教育改革已经提上日程,但是改革的进程却比较缓慢,收效甚微,造成艺术教育未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
(二)教育模式不符合现实的要求
No.8.2015(Cumulatively,No.242)
当前的艺术专业课程教学一直沿用西方艺术的教育模式,教学模式单一,未扎根本土,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体系,与当下的民族文化在借鉴、吸取西方艺传承与保护环境不相适应[4]。
术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成果过程中,缺乏认真分析、缺少扎实的理论基础,造成教育模式混乱。最为主要的是,教学模式一直以传统的“你教我学”为主,教师在教学中担任主体的位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且与社会实际之间的联系较少,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工艺美术专业为例,教学过程中一直不大重视与经济、技术之间的联系,缺乏对社会经济影响课程教学的考虑,使得学生的社会实践与专业技能运用能力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束缚。
(三)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就目前看,我国艺术类教师队伍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知识结构不合理、高素质教师资源短缺等问题。高校艺术专业教师多是本科学历,硕士学历、博士学历比例较少,这样的知识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当代艺术教育工作需要。虽然部分艺术类院校毕业的高学历学生可以留校任职,但是职称偏低,缺乏教学经验。而且,教师很少了解艺术市场,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较低,这就导致了教学模式与当下的需求不符,不注重务实、应用性的设计,学生不能将专业知识内化成为实践能力。
(四)课程设置不合理
双向选择下的课程设置应是面向市场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使学生在有限的学制期间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既精通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又扎实,拥有广阔的知识面,这样学生毕业后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经济生产领域的拓展,高校设置的艺术专业学科在广度上已经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且存在学科设置雷同的问题,如广播电视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此外,课程体系基本包括基础性知识层、实践性课程、应用性课程、职业性课程,开设工具性课程的艺术专业较少,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了学生向更好层次发展的可能性。
(五)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我国艺术人才培养与选拨模式一直沿用传统的考试模式,教学载体以教材为主,校外教学资源利用率低,教学内容与市场相距
- 218 -
【教育研究】 艺术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及对策思考较远,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艺术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不足,使得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弱,缺乏创造与创新能力。在艺术领域,无论是视觉传达设计,还是产品设计,抑或是专业的戏剧、音乐等专业,都要求学生面对实务,需要学生具备在社会实践中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适用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其中对实践能力需求最高。但是,绝大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最为薄弱,没有相应的实践教学基地,致使教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由于实践能力的匮乏,不能快速、及时地进入岗位角色,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改善艺术教育与社会需求差异现状的有效策略(一)加强社会需求预测,透彻认识艺术教育市场艺术教育与社会经济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艺术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不能脱离相关行业与产业的发展需求,而应当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深入研究目标市场及其变化,科学预测社会需求。所谓的社会预测,就是教育行政部门运用科学的预测方法,了解高等教育入口和出口的需求与供给状况,在把握教育规律与发展趋势的前提下,科通过社学合理地制定教育发展战略,及举措[5]。会预测,高校能够较为准确、客观地了解当前社会对艺术教育的需求,包括“量”和“质”两个方面。这既是高校艺术专业设置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能避免专业设置重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也是高校艺术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依据,为艺术教育在双向选择的用人环境下,教改革提供决策支持[6]。
育市场的作用越来越大,高校应具有前瞻性和主动性,高度重视社会需求预测工作,使艺术教育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二)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快艺术教育改革
改革要以科学的可行性分析为前提,以客观的效果评估为保障,确保达到预期效果。教育改革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要注意提高改革的灵活性,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实事求是,使改革活动符合每一阶段的各个情况。为了加快改革进程,各级、教育部门等应出台相关的规范制度,为艺术教育提供支持,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主导、指导作用,使艺术教育改革工作又好又快地有
序开展。
(三)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要求艺术专业毕业生素质与能力兼备,并具有良好的岗位适应、知识拓展等能力。为此,可采用模块式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模式把本艺术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性课程、专业课程及其他课程分成若干个模块,分别强化训练。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可分为文化素质模块、基础能力模块、综合能力模块、素能拓展模块四大模块,基于每一模块的教学目标编制模块式教学计划。计划编制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注重协调好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素质提高之间的关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学工作的整体优化。
(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高校艺术教育质量与优化教育改革效果的基础保证。借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教学经验,我国艺术教育在师资结构上可以采用“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既是教师,又是技师型的人才,不强制要求他们必须是教师,也可以由社会人士担任,但是必须是本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专职教师虽然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与市场接触较少,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加之需要完成除教学外的大量工作,如管理、教研等,投注在教学上的精力没有想象中的多。为此,可以吸引专业领域中优秀的社会人士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借助他们的工作经验优化艺术教育质量,同时也可以优化艺术教育的师资结构。具体来说,可实行“二部制”教师队伍组模式,一部分是在编固定教师,负责基础课、专业课、素质课等教学工作;另一部分是由专家学者、技师等构成,负责工作经验传授、专业技能锻炼等教育工作,当然这一部分群体应是艺术专业领域内的。通过这两部分教师的组成与配合,组成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形成强有力的教学合力,提高艺术教育质量,推进相关教学改革工作的进行。
(五)加强与市场的联系,优化课程体系在高校艺术专业课程设置上,基于社会需求预测,以市场导向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艺术教育课程,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强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艺术专业课程除了包括基础性知识课程、实践性课
- 219 -
GUANGXI SOCIAL SCIENCES
程、应用性课程、职业性课程,还要增设工具性课设置工具性课程的主要目是程和审美教育课程[7]。
锻炼学生的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这门艺术学科知识应用的技能、技巧等,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艺术教育要想真正适应社会需求,应清楚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及范畴有个清楚的认识,全力打造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成为能够获取、运用及创开设审美教育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造知识的人[8]。
生的艺术创造力,便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消除以往教学中轻综合能力培养的弊病,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以满足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此外,优化课程设置的同时,不能忽视对艺术教育课程的管理,应监控艺术教育课程实施质量,使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符合拓展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艺术人才[9]。
(六)密切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关注是极大的,甚至将其地位摆在了专业技能之前,艺术教育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学生塑造成为能顺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提高艺术教育水平,促进艺术教育发展。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可以采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深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使艺术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在校内实践教学中,可以考虑建立工作室。在工作室中,由教师负责理论教授和具体示范指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实践活动,锻炼和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在这一形式下,理论与实践是完全融合的,交替进行、互相转化,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成为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总之,艺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构
2-4.参考文献:
No.8.2015(Cumulatively,No.242)
成,是培养艺术人才的主阵地。随着艺术教育蓬勃发展,艺术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问题越来突出。在人才培养上,为了达到既能满足质的需要,又能满足量的需要的双重目的,应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基于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进行艺术教学管理与改革工作,构建适合社会需求的艺术教育模式,
从而培养社会需要的艺术人才[10]。
[1]赵去非,郝丽娟.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吉林艺术学院为例[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4,(1):3-5.
[2]庄小蔚.工作室制度,一种性的形式——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玻璃艺术学科[J].装饰,2011,(1):
[3]王真真.关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1-5.
[4]雷电.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与方法[J].大众文艺,2010,(6):10-14.
[5]贾佳.浅谈艺术教育改革创新的必要[J].青年文学家,2013,(18):3-8.
[6]雷晓兰.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及策略[J].艺术教育,2013,(1):2-10.
[7]李波.现代聋人艺术教育的学科基础与发展趋势[J].艺术科技,2014,(3):2-8.
[8]曹洪军,王一尊.从文化创意产业角论大学生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J].学术论坛报,2014,(7):2-10.
[9]崔静.美术陶艺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吉林教育,2012,(17):3-6.
[10]贾佳.浅谈艺术教育改革创新的必要性[J].青年文学家,2013,(18):3-10.
责任编辑:靳晓斌
- 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