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超声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肿块以圆形或类圆形为主,少数为不规则形。肿块大小不一,以胃部发生比率最高。超声表现:良性14例,交界性5例,恶性11例。良性与交界性肿瘤其大小大多数≤5cm,多无回声区与恶性肿瘤相比(p0.05)。
2.3 超声与病理结果比较:超声术前明确肿瘤部位23例(76.67%),提示为胃肠道间质瘤10例(33.33%),误诊5例(16.67%),漏诊1例(3.33%)。误诊胰腺肿瘤2例,误诊腹膜后肿瘤、肾上腺恶性肿瘤及肿大淋巴结各1例。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同其他肿瘤一样为一个较复杂的发病链条,可能因多种因素而致。胃肠道间质瘤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与肿瘤的原发部位、大小有关,腹部肿块、腹部隐痛、胃肠道出血、恶心、呕吐、贫血、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体重减轻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部分伴有肠梗阻症状或发热现象。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与肿瘤大小有关,一般肿瘤>3 cm或出现坏死溃疡时才会出现临床症状。胃肠道间质瘤以胃部发生比率最高,本组共16例,占53.33%,少见于直肠、结肠、食管,偶
见于腹腔、腹壁、网膜及肠系膜。
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恶性的判断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主要以肿瘤的潜在恶性程度来进行评定。(1)肿瘤具有浸润性;(2)出现肌层浸润、邻近器官的侵犯与局部黏膜;(3)肿瘤出现远、近脏器的转移是临床对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评定指标。潜在恶性指标有:(1)肿瘤内部出血、坏死;(2)肿瘤体积较大,即肠间质瘤直径>4cm,胃间质瘤直径>5.5cm;(3)肿瘤细胞排列密集,生长活跃;(4)以高倍镜视野观察核象,即胃、肠gist核分别>5个/50hpf和>1个/50hp;(5)肿瘤细胞有明显异型性。至少符合上述一项恶性指标或两项潜在恶性指标则可视为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只符合一项潜在恶性指标可视为交界性恶性胃肠道间质瘤,不符合上述指标则视为良性胃肠道间质瘤。本组研究表明肿瘤大小、无回声区对肿瘤的良恶性鉴别上具有重要意义,而肿瘤的形态、边界及血液情况在对肿瘤的良恶性鉴别上无重要意义。
总之,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予以超声检查具有安全、费用低、无损伤、无痛苦等特点,易被患者所接受。且其能清楚提供肿瘤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闻捷先,丁红,刘利民,等.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2009,16(2):267-269
[2] 杨力,段洪涛,宋奕宁,等.彩色超声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
的应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7(34):3568-3571 [3] 都旭东,吴松,谢珉,等.超声技术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0,7(3):432-437 [4] 费正东,孙满红,彭爱琴,等.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诊断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8):125,128
[5] 吕素琴,,闫萍,等.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诊断[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9,12(5):528-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