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黑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选择与财政支持研究

黑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选择与财政支持研究

来源:刀刀网
农村改革与发展

黑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

选择与财政支持研究

□黑龙江省财政科学研究所“乡村振兴”课题组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做好新时代财政支农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我们必须在深刻理解这一战略内涵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实际,研究落实具体的工作思路和措施,使国家这一重要战略部署在黑龙江省落地生根。

关键词:乡村振兴;财政;研究

一、乡村振兴战略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

与以往“新农村建设”不同的是,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很高的历史站位和丰富的科学内涵。一是具有强烈的时代使命感。乡村振兴战略是保证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2050年建成全面现代化国家的需要。二是农业与农村的全面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五个方面不可偏废,构成乡村振兴的一个有机整体。三是强调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既是受益主体,同时也是参与和建设的主体。因此,建设成果要有“普惠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衡量成败的重要标准。四是凸显统筹谋划的系统工程。因此,要注意贯彻落实中的协同性和系

统性。五是提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思维。城乡融合发展理念对于乡村振兴既是目标,又是途径。六是突出了生态、绿色发展的大局观。必须在“五位一体”思想指导下,坚守生态与资源环境底线的基础上,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程”等。

(二)从黑龙江省情看黑龙江省虽是农业大省和商品粮基地,但农业存在大而不强,乡村经济基础薄弱。同时,发展中面临生态环境制约问题突出。总的看,黑龙江省乡村振兴面临主要矛盾可概括为六个方面:

——存在如何化解农业增产与农民富裕之间的矛盾。

——存在如何化解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与地方财力紧张之间的矛盾。

——存在如何实现农业机械化向现代农业迈进的矛盾。

——存在如何化解大农业与“小农经济”之间有效衔接、协同发展的矛盾。

——存在发展质量农业、提振乡村经济与生态环境要求不断提高的矛盾。

——存在乡村振兴目标(规

当代农村财经2019年第3期

二、乡村振兴面临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一)从全国共性问题看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一是农业基础尚不牢固,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差、环境问题突出、“空心村”问题严重。三是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增长面临瓶颈。四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低。另外,过去“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倾向性失误,导致投资效果不佳,如“形象工程”、“面子工

15

农村改革与发展

划)长期性与地方领导任期短期化之间的矛盾(也是全国共性问题)。

三、黑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路径分析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规划已经公布,对于乡村振兴这一统筹性与协同性极强的系统工程,地方及部门需要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原则统领下,因地制宜制定切合实际的行动路线图或工作指引。实践中,以科学规划指引与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高度协同作用之间不可偏废。要避免唯指标建设”和“唯指标考核”倾向。

具体在路径选择与方略统筹上,提供如下建议:

(一)抓好农业发展根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和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既是自然禀赋使然,也是担负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使命所在。一方面,要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质量农业、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另一方面,要坚持策略,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二)实现观念创新,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发展

倡导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必须紧密联系黑龙江省实际。就乡村经济十分薄弱的黑龙江而言,三产融合的意义首先在于观念创新——要求我们把过去单纯注重农业产值的惯性思维,转到农业产业与乡村经济并重和同等对

16当代农村财经2019年第3期

待,支持以农业和乡村为依托开展的各种涉农产业和脱农产业。当前,乡村经济的出路:首先在于发展多元经济,达到将乡村经济有效激活的目的,使其成为新的动力源,补齐黑龙江省“经济总体活跃度不足”的战略短板,产生互补和共振效应。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三)坚持城乡融合理念,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激活黑龙江省乡村经济的路径是,通过以城乡融合理念为指导,开辟多种城乡融合的途径,形成城市资源与乡村资源的互补,给乡村经济带来活力。当前看,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充分发展各种特色乡村游。包括休闲游、体验游、乡村公益游,以及休闲旅居、养老旅居等,并由此带动乡村有关特色经济发展。将由城市带入的人员流、资金流、技术流、文化流,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目前的局限是,黑龙江省的特色游,基本是一过性,赚到的是“现金”。所以,要充分挖掘本地乡村游,激发人们的意识和兴趣,形成风尚和文化,以城乡融合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当前哈齐、哈佳、哈牡高铁的开通,为沿线的乡村游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沿线布局,也易于区域辐射),部门应积极加以引导。

(四)打好绿色农业牌,突破生态资源瓶颈

黑龙江省虽然以冰天雪地和绿水青山而著称,但是,生态环境仍不容乐观。如果不改变发展思路,黑龙江的绿色农产品,很

有可能面临品牌动摇的风险。坚持生态与绿色发展,从短期看,可能成为发展的约束。但从长远看,正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希望所在。要保留黑龙江省农业和农产品特色,从观念到行动上,必须彻底转到绿色农业发展上来。在全面加强全省生态管理、筑牢绿色农产品品牌基础的同时,借鉴国外CSA农场模式,通过方式创新,促进“定制+共享”生态农庄模式的试点和发展,构筑产方式+社会生态环境保护”融合发展的全社会生活、生产、环保一体化模式。

(五)促进农业生产服务社会化发展,带动大农业与小农经济双轮驱动

实现观念转变、方法创新、机制创新,有效化解大农业发展与小农经济之间矛盾,实现协同发展。首先,从农业方面,实现质量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由资源环境损耗型发展转向绿色农业,向高科技含量、管理精细、体系完善的现代农业模式转变。其次。以小农户为代表的小农经济,在黑龙江省恰恰可以发展成为特色经济的重要载体,发展旅游经济、田园绿色农业、特色食品加工、生态农业模式等。实现,关键是要建立起完善的农业生产服务社会化体系。

(六)坚守基本制度,勇于机制创新,实现

实现,从人地关系方面思考,在我国这种总体人多地少的大背景下,过度依赖以土地规模化经营推动农业发展的思路,是存在思想误区的(即微观

“生态绿色生活方式+生态绿色生“双轮驱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发展见效、宏观失误);在人与产业关系方面,农民与农业产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尚待进一步探索完善,农民合作社组织真正承担起这一任务,在我国尚需一个较长的培养期;在产业资本化方面,只要推行农业产业化,就存在“资本深化规律”,所以,在产业布局中需要统筹谋划,也有责任对小农经济或农民,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扶持。

通过城乡融合,除了将城市资源有效引入农村外,还必须通过机制创新,有效激活农村各种有效资源。例如探讨将农村闲置住房以三权分离方式加以机制创新。

(七)破解乡村治理难题,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建设美丽乡村,光靠硬件投资还远远不够,必须要有“内生机制”,形成“内生动力”。

做好乡村诸般事,探索完善“善治”之路是关键。选用素质过硬的“当家人”,同时担任村党组织和通过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前提是要赋予这种当家人应有的“双向角色”和“双向责任”,即在大政方针方面坚决执行党员责任义务(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就在于此);在乡村事务管理中,充分发挥民主议事机制,调动村民民主议事意识,实现自我觉悟、自我约束,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最终形成既和谐有序、又充满活力的乡村“善治”局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培养诚实守信——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培养契约精神——

构建现代社会规则观和法治精神。让美德入心,文化生根。平等、协作、守约,以此为基础,培育真正意义的各种农民合作组织。

在上述蓝本构架下,以当前乡村环境三年整治为载体,通过部门协同,创建“内外双修”美丽乡村试点,实现外在环境美与内在治理机制“美”的双美结合。

(八)加强统筹谋划和各方协同,完善乡村振兴支持体系

要正确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不可缺位、越位。通过机制创新和法律的完善,来实现“长治久安”。财政部门要在思维上由过去的“重物”转向“重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从重价值评估转为兼顾发展评价。工作方式上,要为积极献策,更要主动与横向部门协同、协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与金融、保险部门协同,形成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体系;注重和价值观念引导,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全社会的人才“振兴”,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财政支持措施及建议

财政部门当前主要任务,首先是大力支持乡村环境三年整治和农村厕所,农业“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同时大力推进黑龙江省“两头两尾”重点工程,并努力实现相关项目与乡村经济密切结合。长期看,要有序调整、加大对农村的基本公共设施投入,确保农村基本公共

农村改革与发展

服务保障条件的逐步提高。在项目安排上,除了在既有项目上,加大向农业农村倾斜力度,更要在、机制和方式方法创新上,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在执行效果上,要防止“单兵突进”和“孤岛”效果,增强统筹谋划和部门协同作用。

(一)加大农业基础投入,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一是继续推进农业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耕地地力保护和质量提升。二是支持农业机械化、提高科技为农业服务水平,大力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三是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四是加强农业气象服务、灾害预警体系建设等。

(二)推进质量农业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将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促进现代农业进程有机结合。一是深入推进“两头两尾”工程建设,延长农业产业价值链,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在建设和完善基础上,重在考核示范和带动作用,使其成为兴农的有效平台。三是实施产业兴村强镇行动。将“两头两尾”工程项目与乡村经济有效衔接,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四是调整和优化种植结构、落实好补贴,保护种粮积极性。

(三)坚持生态绿色发展导向,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推进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促进优质高效农业发展。一是支持大规模

当代农村财经2019年第3期

17

“补短板”农村改革与发展

国土绿化行动、天然林保护、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等。争取国家支持,开展生态修复保护工程、湿地保护和恢复。二是大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等环境技术研发和应用模式推广。三是实施落实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四是加快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五是支持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四)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财政部门既要立足于当前财力所能,又要兼顾乡村振兴发展需要,做出统筹谋划。一是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农村路、水、电、物流、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二是优先发展乡村教育文化事业。巩固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向农村倾斜。三是支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保障、整合、提标、统筹等各种保障方式,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努力提高乡村社会保障水平。

(五)坚持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机制,提高财政资金支农效果

以资金整合方式,减少资金管理“碎片化”,发挥地方资金使用的能动作用,提高支农资金的综合效率。一是配合省级机构改革,深入推动相关涉农资金源头整合,加快实现农业投资、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资金归口管理和统

18当代农村财经2019年第3期

筹使用,并向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倾斜。二是落实完善“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机制。其中对贫困县涉农资金统筹按有关规定,加强倾斜和管理。三是对整合资金的使用加强检查督导,确保资金的使用效果,坚决杜绝“乱整合”行为的发生。

(六)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促进黑龙江省大农业和小农经济“双轮驱动”

构建和完善现代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要补短板,加强农业科技咨询、技术推广和指导、营销运储等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完善农业风险防范和保障体系建设,开展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全面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三是完善农村普惠金融和农业担保平台建设,加强“三农”发展的金融支持。四是支持创建“互联网+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平台”新模式。

(七)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引领乡村全面发展

将乡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作为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发挥好带动引领作用。一是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投入力度,完善农村“一事一议”管理办法,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与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二是发挥美丽乡村建设中“村民主体”作用,提高项目效果。建议与组织部门协同开展“内外双修”美丽乡村试点,推动乡村治理的改善。三是以乡村治理为核心,带动乡村文明、村容村貌、乡村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八)探索机制模式创新,

实现农业、产业、生态融合发展

在经营理念、生产模式及制度机制方面实现“点”上的探索创新,并由此带动绿色产业发展和社会生态建设,取得“面”上进步。建议:一是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激活”乡村经济的重要支点。利用哈齐、哈佳、哈牡高铁开通为有利契机,大力发展本土乡村游,为乡村发展注入人气和资源,带动乡村一系列特色经济发展,并促进城乡融合。二是积极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庄园模式,倡导“定制+共享”绿色农庄发展。以生态农庄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结合;以定制休闲绿色农庄方式,推进城乡之间有效融合,并形成生活方式、产业发展、社会生态治理之间的相互促进式发展。三是选择乡村游发展重点村庄,试点将农村闲置住房以“三权分离”方式,进行改革探索,激活乡村“沉睡”资源。四是以黑龙江省黑木耳为首选,及时推出高于国家标准的,凸显特殊生态区域的商业价值,形成商业品牌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五是设立乡村经济发展扶持基金和生态绿色农业发展试点基金,用于发展特色经济、乡村旅游和相关产业。

此外,针对黑龙江省乡村基础条件差,担负粮食安全、边境安全、生态功能区等任务使命而丧失发展机遇等客观情况,在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积极争取财政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倾斜。

责任编辑:凌玉

“黑龙江省级地理认证标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