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年 级 数 学 期 末 试 卷 分 析一、总体评价
本套试题本着“突出能力,注重基础”的命题原则。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突出了数学学科是基础的学科,八年级数学在中考中占的比例又大的特点,在坚持全面考察学生的数学知识、方法和数学思想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试题的创新,试卷层次分明、难易有度,既有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题,又有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领悟及数学思维的水平客观上存在差异的区分题,试题的立意鲜明,设计巧妙。并且鼓励学生创新,加大创新意识的考察力度,突出试题的探索性和开放性,整套试卷充分体现课改精神。
二、试卷内容分析:
本次试卷主要考查了整册课本的所有必学内容。题型以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为主,全卷以百分制命题。其中选择、填空各占48%,解答题占52%。
数学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课程考试内容共六章,分别是: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第十二章轴对称、第十三章实数,第十四章一次函数,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半期考前的章节是十一、十二、十三章,约45分。半期考后的章节是十四、十五章,约55分。
(1)各章节的课时与分值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
| 课时 | 12 | 10 | 7 | 17 | 14 |
| 分值 | 41 | 9 | 20 | 44 | 36 |
(2)题型结构 | 题满分 | 题量 | 合计分数 |
| 选择题 | 3 | 10 | 30 |
| 填空题 | 4 | 10 | 40 |
| 作图题 | 6 | 2 | 12 |
| 解答题 | | 7 | 68 |
三、试题做答情况分析试题设计覆盖面广,量大,难易适度。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试卷中可以看出答得较好的有选择题,答得一般的有填空题,答得较差的是作图题,解答题中23题.26题。
四、试卷中学生容易失分的几个方面:
第23题,分解因式。学生审题不清,一知半解,钻牛角尖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第24题,一部分去括号错误,一部分合并同类项出错,基本功不扎实。
第27题,学生没有证明的习惯,直接写出结果,没有写出证明的过程。
第28题,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由于学生基础知识较差,计算能力欠缺,部分同学出现计算错误。
第29题,大部分同学审题不认真,没有画出图像根据图象解不等式,而是直接用数学方法求出了不等式的解集。
五、失分原因分析
1。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是失分的主要原因。本次试题基础题所占比例大,从答题情况看,填空题失分较多,导致成绩普遍偏低,主要原因是基础不扎实,对课本知识生疏,或不能熟练运用,相当一部分后进生表现尤为突出。例如,有个别同学对无理数的概念还不能掌握,平方根竟然有1个。
2。审题不仔细是造成失分的又一主要原因。如第(6)题 没有看清题,把 大于号看成小于号了。
3.平时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过死,灵活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尤其表现在对课本上的一些变式问题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死搬硬套,照猫画虎,因而得分率较低。
4。整体表现为缺乏良好的思考和解题的习惯。在考试过程中,发现仍有部分同学解题不用演草纸,直接在试卷上答题,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布局和设计,解题思路混乱,涂改现象严重,答题结束不能认真检查。
5。平时检测密度不够,只注重了新课程的教学而忽略了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尤其对课本知识掌握不熟练,对规律探究性问题缺乏归纳和分析的能力,不能正确运用整体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
6。转差工作不够细致,效率不高,往往事倍而功半,只注重了对学生的辅导而忽略了对学习效果的检测,方法过于死板,学生负担重,反而降低了学习效率。
六、教学启示与建议
通过对以上试卷的分析,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全体,夯实基础
正确理解新课标下“双基”的含义,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图形、基本思想方法的教学和基本运算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等能力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做到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以课本的例题、习题为素材,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举一反三地加以推敲、延伸和适当变形,以期达到初中生“人人掌握必须的数学”,同时要特别关心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通过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方法指导,使他们达到学习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教育的价值在于“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2、学生解题目标意识不强,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和规范作答的培养。
许多学生在条理性上与以前相比有一定的提高,但仍存在很大的漏洞,仍存在不管条件是什么,自己需要什么结论就写上了什么结论, 例如第26题。
因此在几何教学中要加强简单逻辑推理题方面的思维和书面表达的训练。同时还要注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培养,把提高思维能力深渗入到平时教学的点点滴滴中。
3.注重应用,培养能力
数学教学中应经常关注社会生活,注重情感设置,引导学生从所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和相关学科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抽象出数学概念和规律,让学生不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建模能力;同时要加强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思考,不断追求 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应选配或设计一定数量的开放性问题、探索性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机会,鼓励学生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探讨。
4.关注本质,指导教学
近几年的中考中有不少试题体现了数学应用思想、实践与操作、过程与方法,探究学习等新课程理念,因此,在教学中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重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的运用,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适时启发引导。合作交流中,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包括不同观点、质疑等,教师要耐心倾听,并引导学生讨论。特别要关注生生交流,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清楚自己的思想,让同伴听懂,以及理解和所懂同伴表达的数学思想,并鼓励生生之间开展辩论式的讨论。活动中,要关注数学本质,数学活动之后,要引导学生自主反思、归纳小结活动中隐含的或发现的数学规律,让学生真正体验和经历数学变化的过程。
5.巩固知识,提高效率
提高检测密度,加强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培养对规律探究性问题归纳和分析的能力,正确运用整体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